□本报记者刘靖
“现在房前屋后就有垃圾箱,倒垃圾可方便啦!”“夏天没味儿了,苍蝇也少了。”“街上每天都有人打扫卫生,干干净净的看着真舒心……”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赞许,表达了我区广大农村群众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
一直以来,农村垃圾问题都是影响我区农村群众生活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今年,我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综合整治农村垃圾为切入点,深入扎实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各镇、经济开发区环卫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农村面貌为之一新,群众无不拍手叫好。
向农村垃圾“宣战”
今年72岁的刘凤芹老人家住北郊镇大杨村,由于腿脚不便,倒垃圾曾是令老人颇感头疼的一件事。“农村不像城里,小区里都有物业,路边隔几步就有垃圾箱,以前我们倒垃圾都得跑到很远的垃圾点。”刘凤芹老人对记者说,“尤其是天热以后,有时垃圾清理不及时,沤出来的脏水到处淌,那个臭味隔着二里地都能闻到。”
刘凤芹老人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快宜居休闲城市建设,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对城市道路、老旧小区、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进行提升改造,城市形象愈发亮丽,服务功能愈发完善。然而与城市相比,由于环卫配套设施缺失、保洁人员缺位及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等原因,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沟里塘边……一堆堆刺眼的垃圾比比皆是,经年累月无人清理,部分问题突出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尴尬场面,严重影响了农村群众的生活居住质量,拉低了村民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群众期盼改变的呼声日益高涨。
民生民需高于一切,民意民声即是政令。为积极回应群众期待,根治农村垃圾问题,给广大村民营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今年年初,我区将“综合整治农村垃圾”列为2014年为民办的实事之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统筹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等工作。区领导分别挂包各镇、经济开发区,督促指导工作开展;各镇、经济开发区结合辖区实际,切实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和保洁人员配备;区直挂包部门单位和各级文明单位结对帮扶薄弱村,大力提供人财物力支持。全区上下密切协作,通力配合,以提升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剑指农村垃圾,打响了一场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攻坚战役。
农村垃圾,“城市化”处理
农村垃圾问题并非形成于一朝一夕,而是年深日久积累形成的结果。究其根源,主要是农村群众倾倒垃圾不便和垃圾清运处理严重滞后。因此,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还在于农村环卫设施的配套完善和农村垃圾的及时清运处理。
为提高农村环卫管理水平,夯实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我区各镇、经济开发区对辖区实际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出了科学合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工作方案,并积极筹措资金付诸实施。王村镇制定了由村出资购买垃圾箱、镇上为各村统一配备保洁员的激励措施,全镇共配备保洁员119人、密闭式垃圾方箱260个、垃圾清运勾臂车6辆,并投资55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1处。南郊镇按照村人口总数0.3%的标准配备保洁员,全镇共配备保洁员104人、密闭式垃圾方箱176个、垃圾清运勾臂车5辆。北郊镇全镇配备村级专职保洁员125名、保洁专用三轮车125辆、密闭式垃圾方箱205个、垃圾清运勾臂车8辆,并投资90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1处,率先在全区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经济开发区配备保洁人员60人,其中村保洁员38人,配备密闭式垃圾方箱85个、垃圾清运勾臂车3辆,实现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全覆盖。
与此同时,各镇、经济开发区也集中人力物力,对各村积存多年的土堆、草堆、垃圾堆等农村“三大堆”展开合力攻坚,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河道水塘……处处成为各镇、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铲除“三大堆”的“战场”。南郊镇辖区内的白蛇沟是该镇主要的排涝沟渠,承担着沿线1.4万亩农田、1.5万人口的汛期排涝任务。然而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白蛇沟从未彻底清淤,部分河段淤积严重,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隐患。南郊镇适时启动白蛇沟清淤工程,在美化农村环境的同时,也彻底解决了白蛇沟沿线的防洪排涝问题。北郊镇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镇将10月份定为“三大堆”集中清理月,每天镇直各部门只留一人值班,其他人员全部到村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并延长了工作时间。“我们每天早上 8点前下到村里,下午5点半回来,周六周日也不休息,为的就是早日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该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殷切期待始终放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心上。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区领导多次深入各村召开专题会议,现场调度工作进展,研究解决困难问题,夯实各项目标任务,确保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稳步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各镇、经济开发区环卫设施设备及人员已基本配置到位,实现了镇域辖区主次干道两侧及村庄生活垃圾专业化、机械化收集清运,垃圾中转站已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转,累计处理城乡生活垃圾8.7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以上,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三大堆”清理整治行动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积存多年的垃圾被清运一空,村内道路有了专人保洁,出门走几步就能见到垃圾箱。这一切,广大农村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以后再也不用跑大老远去倒垃圾了,也不用担心垃圾气味难闻了。”刘凤芹老人(下转二版)(上接一版)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一体化”到“常态化”
随着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一个“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城乡垃圾集中清运处理体系渐趋成型,农村群众生活居住环境日益改善。然而,农村垃圾问题具有极强的反复性,稍一松懈就会反弹回潮。如何保住农村垃圾综合整治的胜利果实,并让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呢?
近段时间以来,经济开发区东塘村村民林维民注意到,村里保洁员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了不少。往年一到这个时候,地上的落叶、杂物等总是随风四散,今年却少了很多。“保洁员们扫得勤了,垃圾自然就少了,他们真是非常辛苦。”林维民由衷地说。村级保洁员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源于各镇、经济开发区出台的各项激励考核措施。王村镇在各村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公布保洁员职责、保洁范围、工作时间,并由村民进行监督。南郊镇所有保洁员的工资均由镇政府统一承担支付,实现了日常保洁规范有序开展。北郊镇保洁员原则上优先照顾五保、低保等困难家庭成员,并成立专职督导队伍对各村保洁员的上岗、保洁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经济开发区出台奖补政策,各村保洁员工资按核定标准严格落实到人。一项项操作性极强的激励考核机制,大大提高了保洁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保洁队伍的稳定性,从而有效保障了各村保洁质量。
环卫长效机制的建立离不开群众的自觉行动。针对部分农村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倾倒垃圾的不良习惯,各镇、经济开发区安排专人,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明白纸、出动宣传车、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等多种形式,从群众身边人、身边事说起,广泛深入宣传开展农村垃圾综合整治行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使“人人行动保护环境,环境改善人人受益”的观念深入人心,真正从根源上遏制农村垃圾问题滋生,使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不少村民都说,“现在村里变得这么干净,不光看着舒心,住着也舒服,绝不能再让垃圾影响了咱的村容村貌!”
“整治农村垃圾,是积极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现实问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务实之举。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群众创造更加清洁、优美、文明、有序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韩昆山书记如是说。随着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区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变得愈发整洁优美,幸福周村建设的新农村篇章正在翻开更加多姿多彩的一页。
新闻推荐
...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