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张文艳王法艳
本期青岛百家姓,我们走进底蕴深厚的即墨。即墨有五大家族“周、黄、蓝、杨、郭”,蓝氏较为悠久。“七百年间风雨沉浮,蓝氏一族植根即墨。精英辈出,铁骨丹心,可昭日月。五大家族,一枝独秀,蓝氏后人安居乐业,勤勉耕读,声名远播,遐迩仰慕”,看起来是过誉之词,实际上是蓝氏族人的真实写照。有些斑驳的《即墨蓝氏族谱》,拂去时光溅落的尘埃,可以看到蓝氏溯源的清晰脉络。跟着蓝氏后人和研究专家的呕心力作,我们一起来回顾人才辈出、仗义直言,敢于与恶势力说不的蓝姓官员;才华横溢、文章盖世,给后人留下珍贵财富的蓝氏文人……
读谱南宋迁居盟旺山
用历史悠久来形容即墨蓝氏一点也不为过。不同于我们之前采访的多家姓氏在明洪武年间、永乐年间随军迁徙到青岛的历程,蓝氏进入即墨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
“我蓝氏,故昌阳舁山人。自南宋间徙居即墨。”这是蓝氏九世祖蓝再茂首次撰修《即墨蓝氏族谱》中的一句话。这一句,直接点明了蓝氏的来源地和迁徙时间。“昌阳舁山”(今莱阳的一座山丘)的地点来源,佐证明确,有清周铭旗《即墨乡土志》载:“蓝氏,故昌阳籍,南宋徒居墨”;有《盟旺山祖林碑记》一文,这是元泰定元年(1324年)胶州学正刑世英为即墨蓝氏盟旺山祖林撰写的碑记,其中有:“春、就裔出昌阳舁山祖宅,自先公徙居黄埠,以至于此”之语。这是关于即墨蓝氏祖籍问题最早的文献记录,明确指出,即墨蓝氏自昌阳舁山迁入即墨,其祖籍为昌阳舁山。即墨文史学者、蓝氏第二十世孙蓝信宁为了了解始祖的迁徙过程,曾查阅了大量的史料,他专程给记者提供了自己多年的研究著作,条分缕析,详细追溯了蓝氏家族的迁徙传承。
蓝姓名人众多。在仙界有八仙之一蓝采和,“衣破蓝衫,一足靴,一足跣”,“似醉非醉,踏歌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三春树,流年一掷梭’”;武将圈有明朝的开国大将军凉国公蓝玉,曾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文化圈名人也在明朝,他就是著名的画家叫蓝瑛,擅画山水,为武林画派创始人;当今影视界有《封神榜》姜子牙的扮演者蓝天野,前一段时间赵丽颖主演的热播电视剧《胭脂》中女主角便是蓝胭脂……其实仔细观察,便可以发现蓝姓人就在身边,“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60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蓝信宁先生说。那么,蓝姓起源何地?
“蓝姓起源于今陕西蓝田,历秦汉而降,蓝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与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三地为蓝姓郡望,即为蓝姓之最早发祥地,表明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蓝信宁在《即墨蓝氏考略》中称,“关于蓝姓的来源,第一个是传说,据说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的第十一世孙——昌奇公,当时昌奇公出生的时候,有人进贡了一株秀蓝,后来昌奇公就赐姓为蓝。再一个说法是,我们蓝姓来源于嬴姓和芈姓”。在古代,由于土地、战争等原因,时长需要迁徙,正所谓“树挪死,人挪活”,所以蓝氏后代几经迁徙繁衍,人口越来越多,“如今,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
“即墨蓝氏主要分四支,盟旺山支,瑞浪支,石门支,百里支”,蓝信宁说,“盟旺山支是因为蓝氏元朝祖坟就在盟旺山,瑞浪支主要居住在东障村,石门支的发源地在石门,百里支发源地在丰城的南百里。四支是一大家,都属于一个蓝氏。别的支派有记载的,现在还有大麦岛支,还有即墨通济街道北龙湾村的一支蓝氏,还有店集一支,这几支属于蓝氏四大支的分支”。当然,出名人最多的还是盟旺山这支。
蓝姓族人人才辈出,据《即墨蓝氏族谱》远代世系记载,元初蓝氏四世蓝珍任武義大将军、总领监军,其余授千户、百户、镇抚、防御、察官、教谕、劝课官者二十余人。清同治版《即墨县志》收录旧志的将才篇中,元代即墨籍的将才有十二人,蓝姓就占十一人。“明清时期蓝氏家族更是人才辈出,一共出了五位进士(一位武进士),十二位举人,六十四位贡生。廪生、增生、庠生、监生、武生等有上百人。即墨‘五大世族\’入乡贤祠者共十五人,蓝氏就有五人,同治版《即墨县志》中收录他们的诗文就有二十二篇,著作二十七部,二十三人有传,其世族代表人物为盟旺山支的蓝章、蓝田父子”。
传家蓝氏后人代代耀眼
南宋时,即墨蓝氏一族从昌阳舁山迁居到即墨县东北黄埠,今田横镇的黄龙庄、房家村一带。辛勤耕耘、家业日丰,之后蓝氏家族祖孙绵延五百多年。家学相承,仕宦不绝,名人辈出,跻身即墨“五大望族”之列。
当然,蓝氏并非从一世祖开始就声名显赫。“其实蓝家经过元明之间的战乱之后,到即墨一开始就是农民,后来我们蓝氏老祖宗就带领家人种田、做生意,慢慢家里就富裕了。之后蓝氏三世祖蓝福盛就建了一个书院叫“东厓书院”,(今即墨市开发区西障村),培养子孙后代读书,主要是培养家族子弟的,到五世祖蓝章时候,蓝章考中进士,就出仕为官了。”所以,蓝信宁的博客名为“东厓后裔”。即墨市博物馆副馆长陈海波也说,“蓝章的高祖叫蓝文善,曾祖叫蓝景初,从事农耕,祖父叫蓝福盛,这时已经搬进即墨城内居住,看来蓝章的祖父这一代已经属于小康人家,丰衣足食不是问题,到了蓝章的父亲蓝铜这时,蓝氏家族已经是也商也农,物质基础更加坚实”。蓝章有三子,长子蓝田作为即墨蓝氏的六世祖,使得即墨蓝氏的名望达到了鼎盛时期。
蓝章蓝田父子让蓝氏家族的名字载入史册,而后蓝氏家族同样人才辈出,蓝氏九世祖蓝再茂是让蓝信宁最为钦佩的人:“他不仅有五世祖蓝章的理性、六世祖蓝田的多才多艺,还有自身最大的特点,胆量过人,可以说是蓝氏家族明清交替时期的‘中兴之祖\’。”蓝再茂胆识过人,在他12岁时,“崂山华楼宫道士栾道明纠集徒众,霸占蓝氏华阳书院祖产,蓝再茂挺身而出,与之争讼,后惊动莱州府,道台亲临,惩处了华楼官道士,保护了蓝氏华阳书院地产的完整”。明崇祯戊辰(1628年),蓝再茂选贡生,任南皮县知县,“尽革侵拿之陋,查处冤狱,百姓为之称颂”。和前辈一样,因受奸绅陷害辞职归家。
蓝氏族人中,从不缺乏仗义执言之士,蓝深任江南临淮县知县时,监司因有大盗未捕获,打算拿小盗贼顶替,让蓝深赶快杀人灭口,蓝深不从,“吾不忍以人命悦上官”,结果遭到弹劾归乡。
蓝启延、蓝中高为公职呕心沥血,蓝用和任广东龙门县知县,清廉爱民,以至于告病还乡时竟然连路费都没有,只能靠乡绅的资助,廉洁程度可见一斑。“在当代还有一位蓝水老先生,他生在清朝末年,经历了民国,又经历了新中国建立,他整理先人的遗稿可以说是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他曾经多次到崂山探访,后来在崂山做了很多的诗文,崂山现在搞村村修志工程,有很多的诗都是从蓝水老先生哪里撷取来的,他编写的《崂山志》,很有参考价值”,蓝氏后人蓝伟传说。
蓝氏先人流传下来的,不仅有正直、忠义的精神,还有读书传家的祖训。曾是武进士的蓝涺在明王朝灭亡后,郁闷至极,也在崂山灰牛石附近选了个地方建了三间茅庐隐居,取名“读书楼”。“青岛市长沈鸿烈过去视察的时候,看到村里风光很好,风景很秀丽,沈鸿烈觉得我们蓝家是读书人,书香门第,所以就给起了个名叫书院村”,蓝信宁说。于今这个村庄330个蓝姓,出了很多文化名人,其中光教师就30多个。
在仕途上,蓝氏族人不求高官厚禄,每每因为看不惯官场作风无奈辞官,蓝田在《生孙》诗中提到了:“但求续书种,不敢望兴门”,意为不求子孙后代高官光耀门楣,但决不可不读书,在文学上,每一代蓝姓人都留下名作,为后人留下珍贵财富。后人也在践行祖先的家训,沿着蓝氏精神,继续前行。
新闻推荐
本院在清理2015年12月31日之前的执行案款过程中,发现部分案款尚未发放或退还,根据案件卷宗记载的联系方式或者送达地址确认书确定的地址,联系不上以下案件中应当领取案款的当事人。现将相应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