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即墨新闻 > 正文

服装的时尚变迁 时尚之都,青岛服装产业走出革新之路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8-11-02 05:30   https://www.yybnet.net/

青岛国棉五厂原址上建起一座纺织博物馆。(青岛纺织博物馆供图)

革新之路,从纺织名城到时尚之都

延伸

迟珍的家在老即墨路上,青岛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初建于此。“打开这扇窗就看到裁缝一条街,打开那扇窗就看到卖小百货的。刚开始摊子少,每个摊子占的地方都很大,后来摊子就缩小了,一个挤一个,生意都好得不得了。”

青岛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在1980年11月就建成了,当时只在老即墨路设置摊位50多个,主营旧货、小百货。经过一段时间的孕育和发展,市场逐渐扩大到原来的李村路、潍县路、易州路、博山路、芝罘路,摊位增加到1100多个,经营范围扩展到服装、鞋帽、箱包等。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及整个90年代,青岛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名扬全国,商户中诞生了不少百万富翁。

迟珍1995年开始在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卖衣服。她从广州和北京两个地方进货,“这时候面料已经非常多了,棉的、麻的、莫代尔的、雪纺的、化纤的。广州那边的货面料好,版型也好,都是收腰、卡体的,北京动物园那边面料也不错,但是款式不如广州更新快,我从北京仅进一些版型宽松的、大廓型或者加肥加大的款,有些人爱穿这种,类似后来的韩范儿。”

同一时期,与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类似的还有龙山地下商业街、中山商城、汇泉地下商业街等等。“和别的地方比,当时龙山商业街的服装比较时髦、新潮,很多商户除了从广州、北京进货,有些还从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进货,卖的都是高档货。”韩燕在龙山商业街卖了27年服装,一度同时开着8家店。她对当年生意的火爆同样记忆犹新,“有时候人多得跟下饺子似的,你想挪个地方得用两手把人扒开,我们用大纸箱子收钱,到晚上数钱,整整一箱。”

永恒的只有“变化”

时刻与人贴身相处、对外传递自身形象的服装,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并随之变迁。上世纪90年代,百姓生活逐步过渡到了小康水平,思想观念也更为开放,服装市场又迎来爆发式生长,在越来越丰富的款式、面料和花色面前,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便拥有了风格与个性。进入21世纪,这种对穿衣个性化与独特性的诉求越发强烈,时髦的人甚至希望能做到独一无二。

“潮”“范儿”等形容时尚达人的词陆续出现了,“奇装异服”等形容人穿衣不合常规的词几乎从日常话语中消失了。“奇装异服这个词出现在大家审美标准相对一致的时候,当你不符合这个标准,那你就是奇装异服,现在审美本身已经分化和多元了。”初晓玲说,现在的流行没有美丑之分,没有高雅粗俗之分,界限模糊,甚至没有界限。

近十几年,人们也迎来了服装消费上的明显升级,最直观的体现是奢侈品的热销。初晓玲认为,其背后原因是人们物质欲望和消费能力的同步上扬,而服装行业也随之进入黄金时期。

此时,青岛服装市场版图也在发生变化。2000年以后,随着青岛市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东部、北部等各大商圈逐渐形成,分散了消费者,韩燕明显感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尤其是到2008年,韩燕身边很多服装商户的生意都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纷纷关停。“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青岛的大商场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是不可避免的。”韩燕认为,除了商圈的地理迁移,造成老商圈没落的更深层原因是,它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对高档服装的需求,而拥有很多一线大牌或轻奢品牌入驻的东部商圈则发展为成熟的高档服装消费场所。

潮流稍纵即逝,时尚千变万化,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只有“变化”是永恒的。初晓玲认为,对服装从业者来说,谁掌握了速度,谁就有可能盈利。“为什么快时尚品牌赚钱?因为他们款式更新特别快,又是紧跟潮流的,迎合年轻人。”

而时尚的“变化”又是轮回的。曾经惊世骇俗的喇叭裤、超短裙如今再平常不过,很多过去的时髦货又流行回来了。当见过足够多的繁复花样,人们发现了复古的魅力,把过去的时髦变成今天的时髦。当见过足够多的外来时尚,人们也重识了东方元素、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其与现代时尚融合。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服装争艳年代,能否再有经典的诞生?哪些衣服能够成为辨认如今年代的标识?“经典的诞生需要时间的沉淀,是大浪淘沙淘下来的。”初晓玲的答案是,交给时间。

纺织服装产业是青岛市传统产业。青岛纺织业发端于1902年,被称为城市“母亲工业”,曾是中国现代纺织工业主要基地之一,与上海、天津一道享有纺织业“上青天”的美誉。改革开放以后,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巨大的转型阵痛。

贺洪伟1978年进入青岛国棉九厂,工作到1999年厂子破产,之后带领60多名职工成立服装加工公司。他亲历和见证了青岛纺织业的一路波折,2016年退出工作岗位后参与组建了新的青岛纺织博物馆。据贺洪伟介绍,鼎盛时期,青岛有十万纺织大军,约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后,棉纺厂陆续迁移至郊区或破产,慢慢从城市主流工业舞台退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纺织业占全部经济总量七成,以前青岛产业结构是纺织业一枝独秀。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大,青岛产业结构慢慢变成百花齐放的状态。”贺洪伟说,目前青岛纺织服装业年产值仍能占到经济总量十分之一左右,并始终在进行调整和升级。

纺织服装业从市区退出的同时,在即墨、胶州渐成规模,形成了市区以国际贸易为中心,郊区以制造和装备为两翼的产业格局,培育了即墨中国针织名城、西海岸新区王台中国纺机名镇、胶州李哥庄中国制帽之乡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但是受到近年来生产成本上涨、出口下行压力加大、内需增长放缓等不利因素影响,青岛服装业又面临新的转型升级任务。

从加工制造转向品牌经营、科技研发和时尚创意是青岛服装产业的革新路径。近年来,青岛市扶持青岛本土品牌,以名牌产品为主导、研发设计为支撑,也不断加大时尚创意产业园区扶持力度,着力构筑服装产业发展平台,旨在将青岛打造成为时尚之都。自2001年起,青岛连续举办18届服装周,对挖掘本土设计师、培育企业和品牌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青岛纺织谷、国际服装产业城、东方时尚中心是青岛三个主要的时尚创意产业园区,集聚了300余家特色服装企业、研发机构、时装品牌。其中,由青岛国棉五厂原址改造的纺织谷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一批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它也是关于纺织传奇“上青天”的唯一遗迹。

姜才先在上世纪80年代到青岛国棉六厂工作,此后一直未离开纺织服装业,现在是青岛纺织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据姜才先介绍,文化、科技、时尚是纺织谷的三大着力点,在姜才先看来,纺织谷是青岛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纺织谷有别于传统纺织概念,是青岛100多年纺织文化传承的平台,也是承接青岛纺织转型升级的载体。”

新闻推荐

女童进食卡喉窒息 路人奔跑接力送医

陌生男子从宋竹格手中接过孩子继续奔跑(视频截图)看到孩子的母亲已经瘫软无力,宋竹格毫不犹豫地抱起孩子就往医院跑。让她感...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服装的时尚变迁 时尚之都,青岛服装产业走出革新之路)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