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季,勤劳的渔民并没有闲下来,而是冒着严寒,出海捕捞海蛎子。当又肥又鲜的蛎子端上餐桌,美味的背后是渔民坚持寒冬采鲜的艰辛。昨天,即便记者穿上厚厚棉衣,戴上棉帽,手脚也会短时间冻僵。幸好今年的海蛎子价格不错,让渔民心里感觉到了寒冬里的温暖。
5小时采回3000斤海蛎子
不管天气多冷,基本上每天都要出海捕捞,这似乎成了养殖业渔民的生活常态。昨天凌晨4点,即墨区鳌山卫街道神汤沟村10多名渔民,便整装出发了。他们相约来到几十海里外的海上养殖区,开始了严冬里一天的收获。
“海上的气温一般要比陆地上至少低5℃。 ”今年56岁的老渔民冯丙雪说,神汤沟村有近百户渔民在海上都有海蛎子养殖区,每到冬季来临,是他们最为忙碌的季节,因为气温越低,海蛎子越是鲜味足,市场的海蛎子卖得也更红火。
为了赶在下午将海蛎子运往市场,渔民需要起大早出海。冯丙雪和几名渔民一样,在养殖区将船停住,开始采收蛎子了。一根根重约10多斤的海蛎子养殖绳被拉起来,放在渔船上很快就被冻住,海上的低温让采收工作异常艰难,寒冷的海风吹在身上,让采蛎子的渔民一会就成了“冰人”。但随着运动量慢慢加大,渔民身上开始热乎起来,整整忙碌了5个多小时后,一条小渔船收获了3000斤左右的海蛎子。 “尽管寒冷里捕捞艰苦,但看着满船的蛎子,心里倒也感觉很满足。 ”渔民冯仁义笑着说。
体验艰辛后蛎子更美味
昨天,是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为了体验渔民的不易,记者穿上厚厚的棉衣,戴上了棉帽,穿上水鞋,跟随渔民来到距离海岸一里多远的海里体验。举起相机不到10分钟时间,记者的手脚已经冻的麻木僵硬,握相机的手开始不听使唤。几名渔民在寒风中将采上来的海蛎子装车准备运到岸上。渔民介绍,从海里捕捞上来需要5个多小时,再从船上运到岸上,又需要一个多小时,这一个过程,都是为了当天下午能把刚捕捞上来的海蛎子运到市场上销售。
大约在海里停留了一个小时,这个过程中,记者几次停下来将手放进口袋暖和,这才目击完成了整个渔船转运海蛎子的过程。下午两点左右,一辆辆从城里开来的海鲜车,将成千上万斤的海蛎子运往市场,当晚新鲜的海蛎子就能成为市民餐桌上的冬鲜美味。而记者体验整个采收过程后,才感觉到这美味背后的艰辛,吃起海蛎子来也更加有滋味了。
一年能收获10多万元
谈起今年的收成,老渔民冯丙雪说,海蛎子今年大丰收,价格也不错,带壳的海蛎子每斤卖到了1.2元以上,每天上岸的海蛎子销路也不用愁,许多海鲜商主动来村里收购,这让许多冬季忙碌的采蛎人格外高兴。
记者了解到,神汤沟是青岛沿海地区养殖海蛎子面积最大,也相对比较集中的渔村。每年入冬后,这里就成了新鲜海蛎子的集散地,约有几百万斤的海蛎子从这里运往青岛各大市场。渔民说,忙碌一个冬季,平均一户渔民能收获上万斤,一年下来,每户也能有10多万元收入。 “因为天气太冷了,现在基本上没有出海捕捞鱼类的船只,只有养殖船出现在近海,海蛎子是青岛市场上最主要的海鲜之一。 ”冯丙雪说,这几天尽管很冷,但他们这些渔民还是要趁着这股冷空气,每天坚持出海采收,保证冬季市民能吃上新鲜的海蛎子。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杨阳通讯员王志葵报道本报讯日前,青岛市茶叶协会与市果茶花卉工作站联合组织举办了“2018年青岛市秋茶...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