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角落里,人们可以看见一位说书人。他在有节奏的鼓声的伴奏下有声有色地讲着故事。还有一些能看到各种变幻不定画面的西洋镜(点了灯的箱或盒子内置有小图片,透过放大镜供人观赏)”(卫礼贤《中国心灵》)。
剪纸、榼子、唱戏的
当年的孩童早已白发苍苍,昔日的摊贩、买主恐怕也已逝去,但集市留在老青岛人心中的仍是舌尖上挥之不去的年味,醇厚温暖的民俗工艺,和精彩纷呈的戏曲演出,是周边地区民间文化的集聚地。
手工艺品自不必说,剪纸、饽饽榼子、即墨镶边等都是青岛的非遗。提到饽饽榼子,必提即墨龙山街道办事处南葛前街村,也就是王家葛村。这里的榼子不仅在省内销售,也常常被贩运到华北、东北各地,甚至远销海内外,所以对外榼子有个学名叫“面模”。另外,还有“果模”“模子”“糕饼模子”等俗名。榼子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青岛市工艺美术大师、榼子传承人王丕文告诉半岛记者,他已经从事40年了。选一块内外一色(红心、花烂为劣质)的上好梨木(或苹果木等果木),然后“破板”,将圆木加工为2厘米到4.5厘米不等的板材,然后“画样子”,“割榼子”“割坯”“蒸坯儿”等,最后在台子上雕刻,经过“站边”“起框”“平面儿”“錾花”等工序,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榼子便成形了,“元宝”、“寿桃”、各种花卉、鱼儿,图案多样,“现在一般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能做一个”。一把小小的榼子从做面食的工具变成工艺品,对王丕文来说,满含着苦与甜。
即墨花边因织绣随时随地,不受环境制约,在即墨诞生后,很快便在即墨广大农村中流传开来。简单雅致的刺绣机理,米色或漂白色的色彩,特别符合西方的审美需求,在国际上享有“抽纱瑰珍”的美誉,深受外商喜爱。作为即墨镶边的传承人之一的王军说,“从19岁进厂,到经历即墨花边厂破产,我还是一直从事花边工艺,现在有不少徒弟,我们主要搞设计,下边乡村、沿海一带还有一些人在学手艺。”即墨花边工艺不仅没有绝迹,反而在机械化生产的大环境下,批量加工,销量更佳。
大集让老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大集上让人流连忘返的精彩演出。这种演出,率真幽默的青岛人用“拴老婆橛子”来形容,这一方言自明清时期就是青岛人送给民间曲艺的绰号。著有《青岛掌故》文史学者王铎说,在青岛,真正能起到“拴老婆橛子”作用的民间戏曲、曲艺形式主要有:“一戏”,即旧称“蹦蹦戏”“驴戏”,今称“吕剧”;“两腔”,茂腔和柳腔;“三书”,大鼓书、山东快书和快板书;“九腔十八调”,胶州“八角鼓”。另外还有大秧歌、踩高跷、皮影戏等。这些演出往往会在农忙过后,尤其是年节里冒出来,在大集上搭台献唱,引得妇女们都“扒不下眼”“拔不动腿”。
除了唱戏的,集市上还有一些说书、唱大鼓的。这些人靠卖艺为生,“说书篷内,可容纳五六十人篷内中间摆放一桌子,桌上放有鼓架和书鼓,桌旁一条长凳,供伴奏人坐着,桌前的桌撑处挂有一个褡裢,是收钱的口袋。听书人围站在四周,全神贯注在听”,“说到精彩之时,便会卖个关子,戛然而止,抱拳作揖求列位看官赏钱。听者便纷纷解囊,把随身所带的钱币扔进桌前的口袋里。说完一段,要清场一次。待人散尽后,再重新张罗着开场,每逢集日,可说两三场。也有不清场的,每说一段,手持钱箩绕场收钱一次”。
非遗保护迫在眉睫
随着时代的演进,大集上的街头演出逐渐消逝,一些经典的曲艺形式走进剧场,一代代地传承着。那些带着生活味的演出小戏慢慢淡出百姓视野,让老青岛人留下些许遗憾。
不过,虽然有些非遗项目离开了李村大集,却在民间依然活跃着。令青岛市文化馆李国荣副馆长感觉欣慰的是,现在大多数非遗项目传承得很不错,有些项目比如“锔艺”,早年青岛的大街小巷也充满了“锔盆子锔碗锔大缸”的叫卖声,后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宁愿买新的,也不再去找艺人锔补了,因此这一技艺传承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现在这一技艺又慢慢起来了,现在发展得挺好的”。
采访过不少传统曲艺艺人,作为传承人他们非常艰难地维系着传承之路,李国荣先生说,这些曲艺因为起源于谋生,是一种娱乐项目,随着人们的审美需求变化发生了萎缩,现在馆里会不定期举办活动力争让曲艺适应新的时代环境。
青岛市文化馆非遗部主任王睿璇女士说,非遗保护迫在眉睫,有些项目因为即将无人传承而濒临消失。为了能够推广非遗,文化馆在小年前后又将开启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将展示剪纸、木版年画等手工艺类非遗项目,“手工艺类是今年的重点,每年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前两年是柳腔、茂腔等戏剧类,就是要复苏中国的传统技艺”。
新闻推荐
2019年1月6日晚,在即墨华玺大酒店,迎来了西诺德口腔年终盛典。百余位新老顾客共同见证了此次盛典。在西诺德口腔年终盛典...
即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即墨,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