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李晨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东韩村民主要的购物方式就是赶集和通过走街串巷的货郎购买。村民最常去的是距离东韩村最近的李村集,有时候也去浮山所、沙子口赶集。每个集市赶集的时间是固定的,每五天一次,阴历每月逢二、逢七是李村集;逢四、逢九是浮山所集;逢五、逢十则是沙子口集。每到赶集的日子,有购物需要的村民就携儿带女或和乡邻一起去赶集,直到21世纪,很多村民还是喜欢去赶李村集。集市上的东西十分齐全,能基本满足村民的购物需要。尤其是进入腊月之后,村民都会到集市上来置办年货,如衣服鞋帽、食品百货以及鞭炮、香纸、春联、年画等物品,为过年做准备。由于临近春节,来赶集的人很多,熙熙攘攘,一般要到下午的时候集市才散,因此进入腊月之后赶集都称为“赶年集”。
除了赶集,通过拉乡和走街串巷叫卖的货郎购买东西,也是村民的购物方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韩村周边经常有很多货郎挑着货物走街串户,叫卖各种百货商品,有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也有针线玩具等小百货,品种多样,有购物需要的村民听到货郎的叫卖声,直接出门就可以买到东西。中韩供销合作社成立后,计划经济开始实行,沿街叫卖的货郎逐渐消失。
1958年,位于中韩村的中韩供销合作社成立,供销社分类明确,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如生产资料站专门卖与生产相关的物品,柴油、煤炭、木头等;废品回收站专门收购废品,每个部门各设一名经理负责管理。供销社建立时,社员资金入股(一般为五元)作为启动资金,入股的社员发一个社员证,社员凭借社员证买东西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和分红。20世50年代后期,中韩供销合作社在村西南面租房子设一供销点,村民可以到此购买物品,当时王文安任“社干”(相当于售货员)。20世纪60年代初,东韩村的供销点被撤销,此后,村民都直接去位于中韩的供销社购买东西。
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许多生活用品都限制购买。为此,国家发行粮票、布票、棉花票、油票,甚至自行车票、缝纫机票、钟表票等,按照人头数发放。村民到供销社购买物品必须要凭票购买,如果没有票就没法买东西。国家发行的各种购物票都有时间限制,过期作废。这种凭票购买的交易方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之前,村民在过年或其他时候也会到台东的商业市场或中山路的商业街去购物,多是购买村里的商店或集市上买不到的东西。后来位于李村的百货大楼建成,很多村民开始到李村购买物品。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各种个体小百货、小超市也在村里迅速兴起,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日常购物。同时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村民不仅仅限于在村子周围的商店购买物品,很多村民都喜欢到李村或台东的商业街甚至城阳、即墨等地购物。
进入21世纪,网络购物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购到自己想要的物品,更加快捷方便。
新闻推荐
千余种品牌服装任意选,各种补贴多到爆 即墨中纺服装城夏装采购节喊你来淘宝!
即墨中纺服装城夏装采购节盛大开幕。文/图半岛记者文鸿飞报道本报3月3日讯钜惠全国的福利来了,想采购夏装的千万...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