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过去,融实用性、收藏价值于一体的锡制工艺品曾广受欢迎。如今,锡器早已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锡匠行业也日渐没落。但在莱西市水集二村的文化市场里,第五代传承人夏拥政仍在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日前,记者走进夏拥政的工作室,揭秘打锡技艺的全过程。
据了解,莱西打锡创始于清朝咸丰年间,是由莱西市马连庄徐家草泊村的徐英绍所创。徐英绍出身书香门第,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收藏世家。徐英绍酷爱收藏文房器具,尤其喜爱锡制文房四宝,但苦于当时锡制的文房器具很少,便自己动手制作锡制文房四宝。其子徐华专程到江苏苏州学习打锡,学成回乡后,开始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借鉴造型,后来受紫砂制作工艺的启发,糅合了青铜器的造型和紫砂制作工艺的精巧,打制出观赏性强,适合文人把玩的文房锡器。
走进夏拥政的工作室,桌子上摆满了各类工具,柜子上陈列着一件件精美的锡器。只见他熟练地将锡块放入炉内融化,随后将锡水进行压片,冷却后,用剪刀、刻刀进行裁剪。“打锡工序比较繁琐,包括熔锡、制锡板压锡片、打样裁剪、冷锻捶打、焊接组合、挫修、打磨、擦洗抛光等工序。”夏拥政拿着手中正在打造的锡罐向记者介绍,锡罐主要用来储存茶叶,对密封性能的要求很高,从测量、焊接到打磨每一个步骤都要求非常精准,一件锡器少则两三天,多则半个月才能制作完成,有些复杂的锡器甚至时间更长。
伴随着专注的敲打,夏拥政手中的锡罐开始慢慢成型。“由于现代工业的冲击和生活习俗的改变,手工打锡失去价格优势,打锡工艺也由于学艺时间长,收入低,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夏拥政说,去年,莱西打锡入选了莱西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锡对我来说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一种情怀。
莱西打锡能够入选‘非遗’,让我非常高兴,更坚定了将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传承下去的信心。”夏拥政说,为了推广莱西打锡,他经常辗转于全国各地的展会,现场展示打锡技艺,销售锡器。现在他还开通了线上销售,锡器随着物流销往全国。
“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和学校合作,让学生在手工课上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想在本地建设一座‘锡器博物馆’,让莱西人多多了解打锡文化,吸引更多的锡器爱好者前来交流学习,推动打锡文化的传承。”夏拥政说。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马丙政通讯员刘亚男高欢欢摄影马丙政
新闻推荐
招工诈骗40万,国外躲两年 莱西警方劝其主动投案未果,趁其回国时布控抓获
半岛记者王洪智通讯员宋学友郑立荣报道本报4月16日讯一男子假借为企业招工之名,先后诈骗多人40余万元,并在...
莱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