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每天,住在市内四区加崂山区的青岛市民要产生约2600吨垃圾,这些垃圾经过环卫工人的收集送到各区的小型转运站,再转送到太原路93号的大型固体废弃物转运站。进行加工后 ,这些垃圾将被运到城阳区河套小涧西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场进行填埋或堆肥。近几年,青岛市民产生的生活垃圾与日俱增,原计划可以再使用十多年的小涧西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大约还有两年就要填满了,我们城市的未来会不会变成“垃圾围城”?
◎现状
生活垃圾处理不及时臭气扑鼻
杭州路五号小区的3号楼和4号楼之间有一堆垃圾,居民反映已经堆了三个月了,至今没有人处理。
4月26日,记者来到该小区,看到生活垃圾堆了一地,走上前去,气味很大。一位身穿环保衣服的师傅告诉我们:“这里的物业3年前就倒闭了,我在这里做了8年了,以前是物业的清洁工。”
记者问:“现在这些垃圾真的没人处理吗?”师傅告诉我们:“现在这里基本没人管,我只是每天来弄弄小区的垃圾桶和垃圾桶旁边的垃圾,别的我们不管。”
师傅叙述完之后,又让我们去11号楼附近看看,说那里也有一堆垃圾。记者在小区里转了两圈,发现该小区还有两处堆放时间很长的生活垃圾,没人清理。
26日中午,浮山后埠西农贸市场附近,周边不少市民过来买菜、买海鲜,可总有不少不自觉的摊贩乱扔垃圾。记者和几个摊贩聊了起来。
“平时大家都把垃圾往哪扔啊?”
“市场北边不是有个大水坑吗,我们都把垃圾扔那里。”
“市场管理办公室的人让你们往那扔吗?”
“不知道让不让,反正别人都往那扔,俺就跟着扔了呗。”
记者来到摊贩所指的水坑旁一看,垃圾堆得到处都是,还没走近水坑,一股刺鼻的气味就扑了过来,难怪居民向记者抱怨,“夏天一到,苍蝇呼啦啦一堆,风一刮臭气熏天,根本就不敢开窗啊。”
记者采访了该市场办公室袁主任。“我们这个农贸市场规模这么大,一天能产生多少垃圾?都堆在哪里?”
“市场有淡旺季,一般来说夏秋两季比较多,秋季最多,每天要清理出四垃圾车,夏季能清理出两三车。春季和冬季就比较少了,一般不会超过两车。我们市场有自己的垃圾场,每天都会堆在垃圾场里。”
当记者询问农贸市场的垃圾场在哪里时,袁主任没有回答。
◎垃圾转运站
计量压缩后运往垃圾填埋场
永嘉路垃圾转运站一天运走10多吨垃圾
您也许常常会看到环卫工人在马路上扫垃圾,去各小区的垃圾桶里收垃圾,但您知道他们收集来的一车车垃圾往哪里送吗?记者了解到,在青岛,每隔一定的路段就会有一个垃圾转运站,垃圾都是送到就近的转运站里。在离大润发不远的永嘉路上就有这么一家,记者过去的时候是中午了,两个30多岁的师傅在里面聊着天。
转运站的面积不是很大,一侧堆着两个大箱子,另一侧挂着个带着吊钩的机器。张师傅指着大箱子介绍道,“这两个都是备用箱。附近的环卫工人用小推车和三轮车收到垃圾,都推到这里来,倒到这个大箱子里面,然后我们再把这些垃圾推实了,继续往里倒垃圾……”
“咋推实啊?”张师傅笑了笑,按下墙上的红色按钮,只见一个大推头在箱子里来回运动起来,它把箱子里的垃圾都给挤到一起了,被挤实的垃圾体积小了很多。
张师傅接着说:“平常就我和关师傅在这个转运站里忙,我们一般都是下午4点钟开始整理收集垃圾,垃圾装满箱后,就用那个带着吊钩的机器把地下的这个大箱子吊起来,放到来运垃圾的大车上,然后拉走。这一箱差不多能装五六吨垃圾,大车一晚上会过来拉好几趟,基本上能拉走十几吨垃圾。晚上8点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就差不多结束了。”
“垃圾都被拉到哪里啊?”
“拉到一个总的垃圾转运站,在太原路93号。”
太原路固体废弃物转运站垃圾都要在这里计量压缩
到太原路固体废弃物转运站的公交车很少,记者从沧口飞机场那站下车后,步行了大约几站路。恰巧这一天的风很大,来往的大货车又特别多,整个路上都尘土飞扬。走到离太原路转运站还有一站路时,隐约嗅到一股垃圾的味道,顺着这股味道,记者来到了转运站。
为了让记者了解垃圾送过来之后都经过哪些处理,办公室的张副主任带着记者一路看了下来。“送到咱们这里来的垃圾都是要先过磅的。”张副主任指着一个看上去像是治安亭的小房子说,“你看,垃圾车开到小房子门口那里,有仪器能测出来垃圾的净重量,小箱子装的垃圾差不多是五六吨,大箱子装的恐怕就得十五六吨了。称完重后,垃圾车就会顺着引桥一路向上走,进入一个转运大厅。”
转运大厅在二楼,里面很大。张副主任说:“我们这里垃圾收集和处理的时间是晚上8点到第二天中午12点。”记者在大厅里转了一圈,看到大厅的右侧边有四个长方形大坑,每个坑大约长20米,宽5米,深5米。张副主任告诉记者这个坑叫做地坑,平常一般只启用两个。“垃圾车把垃圾运来后,就倒到这个坑里面。你们看,坑的右侧有个推板,坑的左侧底部是不是还有一个大洞?在中控室里的工人,会操作着推板一点点把坑里的垃圾往左推进大洞里,差不多一次推进洞五六吨吧。进入洞里的垃圾将经过压缩机,再压缩箱,最后压缩进停在压缩箱旁的转运车里。这个过程中,垃圾还会被除尘和消毒。”
“那进入转运车的垃圾将转运到哪里呢?”记者问 。
“那当然是城阳区河套的小涧西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场了。”
“一天能运走多少吨垃圾啊?”
张副主任查了查资料统计,说:“市内四区外加崂山区,差不多得2600吨吧,一年恐怕得运一百万吨了。这几年,随着人口的增加,我们处理的垃圾总量也在不断上升。”
◎小涧西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场
填埋主体分四层,垃圾外面种草皮
4月26日下午,记者开始动身前往那个充满神秘的、生活垃圾处置的最后一关——小涧西固体废弃物处置场,也被大家称为“填埋场”。
垃圾最后要堆成锥形
从市区开车走胶州湾高速,在河套出口下去,记者就开始打听着走了。一说起小涧西,当地居民都知道,他们热情地给我们指路。因为路况不好,一路颠簸,走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到了目的地。
远处有一个高起的土坡,上面停了很多辆大货车。记者猜想这应该就是填埋场所在地了。正往前走时,一个保安突然叫住了记者,问“你们是从哪里来的?”记者这才看到路边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洁万家小涧西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有限公司”。说明来意后,保安指着旁边一位穿着红色工作裤的年轻人说,“他是我们负责人,你去问他吧。”
这位工作人员姓高,刚开始听说要参观,拒绝了记者。等记者跟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好后,他才松了口,解释说,“我们是国有企业,有严格的采访程序,你们这样直接来,我们肯定不能让你们进的。”
记者这时再提出想要参观填埋场的想法,这名工作人员很痛快地答应了。他说“你们俩姑娘真不容易,我们填埋场面积很大,等会压路机开走后,我就开车带你们进去转转吧。”
工作人员先带记者去看了整个填埋场的立体结构模型。“我们这个填埋场是2002年的时候建成的,”他指着模型的一处说,“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来,我们这里的垃圾最后要堆成锥形,分四层,现在垃圾堆到了第二层。”他还补充了一句,“已经堆好的第一层,我们就在外面堆了土,上面还种了些草皮,正好可以绿化。”
一天填埋三千多吨垃圾
“咱这边现在一天大约能填埋多少生活垃圾?”
“平均是三千多吨吧,包括市内四区、崂山区和城阳区。市内四区和崂山区的垃圾送到太原路转运站后,转运站就用车拉到我们这里来进行填埋。城阳区的是他们自己送过来。”
“那垃圾拉过来后是怎么一个处理的流程?”
“差不多要经过这么六步吧——计量、卸车、摊铺、轧实 、覆盖 、再压实。首先是对垃圾进行精确计量,一般从转运站拉过来的垃圾,因为已经在那里进行了精确计量,到我们这就不需要再计量一次了。但是,从城阳过来的就需要再计量一下。计量完后将垃圾卸车,卸到指定位置,我们就用推土机将垃圾摆平摊铺,接着再用轧实机将它们轧实 ,用土覆盖,再进行第二次轧实 。”
“从2002年建场到现在,有没有感觉垃圾越来越多了?”
“有。2002年5月份,一天处理垃圾差不多一千四五百吨吧,现在一天都三千多吨了。当然垃圾多也是因为我们的服务区域在扩大。我们这个填埋场快要填满了。这边一期工程总的存储量是在710万立方米左右,现在已经用了590万立方米了,填了80%,照这个速度下去,大约两年后,一期工程这边就填满了。所以,我们现在已经在建填埋场二期工程了。除了二期工程,这里还要建一个焚烧场。将来这里垃圾的处理会有三大格局,就是堆肥、填埋和焚烧。”
“那送到我们这里来的垃圾还要不要再进行分类?”
“一般不需要了。垃圾送到我们这里时已经过多次分选,我们建议如果居民有条件的话,平时最好将垃圾分类整理,这对于后续处理非常有利。比如,如果有机和无机分开的话,有机的我们就可以直接堆肥,很节省成本。”
垃圾最高堆到45米
介绍完这些基本情况后,一个电话打了过来,说道路已通了。这位工作人员开来一辆皮卡车。他说,“场地很大,开着这辆车差不多也要走二三十分钟。”说话间,车就开到填埋场里了。进场后,首先看到的是大约三排生化处理厂,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通常都叫它们车间。”走过一段水泥路,往上一拐,走上一个土路,工作人员就介绍说,这就是垃圾填埋的地方了。“就是说,现在我们的脚下就是咱青岛市民产生的生活垃圾。”
车一直往前开,记者看到有工人在打井,工作人员说,“打井是为了采沼气。你看那一片,是不是有很多黑色的井头,那都是收气井。”向右一拐,车又路过一个大池子,“这是我们的污水调节池。污水一般都是外运处理,运到娄山河污水处理厂,或者是城阳的一些处理厂。像这样的池子,我们这里差不多有五个吧。”
开过污水调节池后,到了一块平地上,车就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说这块地方是整个场子的最高点了。“我们站的这里是堆了25米左右的垃圾。你们看,最低的那片区域差不多堆了15米高。这里的垃圾将来最高能堆到45米呢。”
记者从车上下来,发现虽然脚下全是垃圾和泥土的混合物 ,但气味并没有多难闻。在这块地的旁边,有一块地势较低的填埋区域,上面还铺着一层黑色的薄膜。记者问这个黑色的膜是做什么用的,工作人员回答说,“一般填埋到四米左右,我们就要铺上这么一层膜,防止臭味扩散和雨水渗入。”
在回去的路上,记者还看到了一辆黄色的车。工作人员笑说,“这就是轧实机,宝马的,一台可要350万元呢。”
◎新闻附加
市人大代表建议:二期工程要有科学性
在马鸿冰等市人大代表在今年“市两会”提交的议案中,记者了解到青岛市小涧西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场的一期工程自2002年5月投入使用至今已有8年了,该场填埋区占地268800平方米,设计使用年限为27年,设计库容能力为710万立方米。按现在每天实际填埋 3500吨左右计算,预计两三年的时间里将达到填埋库容,在此情况下,二期工程的立项启动,刻不容缓。
议案中说,填埋场二期工程的建设,应注意:对于设计库容多少立方米为好,设计处理能力每天多少吨为适,要有科学性、预见性;合理处理好生活垃圾分解后所产生的污水;在启动和实施填埋场二期工程建设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填埋场一期工程的适时改造。 文/图 记者 沈子谦 李楠 实习生 朱浩
相关链接
日本生活垃圾分类细
记者最近在浏览猫扑网帖子时,被一个叫芒果台高级记者网友所发的帖子触动。帖子上没有太多字,附的几张照片却发人深思。照片中是日本的几处“垃圾桶群”,其中一个庞大的“垃圾桶群”,由八个桶组成,上面用英语、日语和图案标明了每个垃圾桶可接受垃圾的种类。瓶子、易拉罐、纸盒、塑料……分得相当细致。
该网友还听说日本有个统计,日本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执行正确率能达到87%。而我们国内的垃圾分类却非常简单,分两类——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结果绝大多数居民根本不理,垃圾胡乱扔,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不得不引人深思。
焚烧垃圾饱受争议
垃圾焚烧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垃圾减量处理技术,用焚化技术垃圾转化为灰烬、气体、微粒和热力,能够减少原来垃圾约八成的质量和九成五的体积。由于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如二噁英等强致癌物,垃圾焚烧技术一直在国内外饱受争议。
中国的垃圾量正以10%的速度增长,增长幅度和GDP相符,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垃圾量将增至4.8亿吨。作为一种通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填埋处理方法简单、经济成本低廉,所以目前中国大多对垃圾采取直接填埋,垃圾焚烧的比例不高。但土地资源消耗量极大,同时次生污染频发的填埋法显然不能适应垃圾总量的增长速度,减量减容快并且经济效应明显的垃圾焚烧法在中国渐渐兴起。
以北京为例,目前的16座垃圾填埋场,日处理能力1.03万吨,而目前北京的垃圾日产量为1.84万吨,处理能力的缺口每天高达8000吨。按北京目前的垃圾增长量,未来四年,全部垃圾填埋场将被垃圾填满。为此,在《北京市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垃圾焚烧厂,计划到2015年垃圾焚烧率达到40%。
而日本由于土地资源不允许对垃圾进行大规模的填埋处理。加上传统的技术优势,焚烧成为了日本处理垃圾的不二之选,日本也成为世界上最早应用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国家。
新闻推荐
“看《星缘》游韩国”开奖了一名职业经纪人拿到赴韩船票日期:2010-04-30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