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的一场高烧,剥夺了招淑德正常走路的权利;之后,经过7次手术拆除左膝盖骨后,只有4岁的她躺在床上长达8年。她从趴在地上试着爬行到蹒跚行走,小小年纪的她读懂了生命的脆弱和艰辛。12岁那年招淑德才上一年级,因为厌恶同学的嘲笑,她毅然决然丢掉父亲为她特地做的拐杖,含着泪每天扶着墙上下学。成年后,双脚不同长度以及身高的问题给她的生活蒙上了许多异样的色彩,同时也练就了她强大的内心和乐活的生活态度。她常常感恩道:人只要活着,就是幸福的,生活如此绚烂,要活够本才对。
昆仑山上一棵草 吹不倒
今年68岁的招淑德1942年出生在青岛,在她3岁那年,有一次在玩耍中不慎从桌上摔下来,次日,她发烧了,并且左腿膝盖处起了一个大大的脓包,因为家里没钱为其支付医疗费,招淑德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就这样,仅有3岁的招淑德,腿疼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在亲戚们的帮助下,被送往一家英国人开的医院进行治疗。医生确诊为骨膜炎,通过7次手术后,保住了招淑德的左腿,但
是左膝盖骨被拆除了。
出院后,因为伤口感染等原因,招淑德的左腿一直流脓水。从4岁那年,招淑德只能一直躺在床上。 “每天,我只能透过窗户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我也希望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你知道一个小孩子那时候的好奇心是有多么大呀。 ”说话间,招淑德把裤腿撸起来,左膝盖周围布满了7个小洞,膝盖处的肉凹凹凸凸。招淑德说,左膝盖是她心头永远的痛,她没有把左膝盖给别人看过,甚至家人也未见过她左膝盖的样子。
直到解放后,招淑德依靠长期注射青霉素等方法才让左腿膝盖处的伤口慢慢愈合。在床上躺了8年后,不会走路,她只能从地上学爬行开始。 12岁那年,她去上小学一年级,父亲用家里所有的积蓄为他打造了一副拐杖。最初,招淑德拄着拐杖去学校,同学们都在背后嘲笑她 “瘸腿”,她一气之下,把拐杖扔了,决定扶着墙一步一步走到学校。“从那以后,没有人再嘲笑我,而我的优异成绩也让其他人刮目相看。”因为左腿的原因,招淑德至今身高不到1.4米。身高加上瘸腿,让她的生活注定要经历一番不同寻常的坎坷。
“周围的人都说,如果他们是我,肯定不会出门。别人越低估我,我越发誓要更坚强。 ”招淑德告诉记者,她一直自称“昆仑山上一棵草”,吹不倒,上帝在关上你一扇门的时候,总会给你开一扇窗。身体的缺陷并没有让招淑德消沉,反而让她更勇敢。
花儿般的美丽人生 正绚烂
招淑德说,她也曾有过怀疑自己的时候,但是想到如果放弃求生的欲望,她只能慢慢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如果勇敢、积极地过好每一天,这样不仅可以快乐自己同时还能为别人增添乐趣。于是,她重新审视自己,拿出比别人更多的胆量和勇气面对新生活。
招淑德用时下流行的 “糖果色”好好地把家里粉刷了一番,把家具全换上了“新面孔”,甚至在细节处也特别讲究。她给每个电灯开关穿上了一层蕾丝 “外套”,给厕所装上了折叠门,在客厅内安装了一整套崭新的卡拉OK,整个家看起来温暖又精致。在她60岁时,她甚至一个人跑去影楼照了一组婚纱照。
在生活中,她注重养生和服饰搭配;她报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习小儿推拿并取得了初级按摩师证书;她坚持锻炼、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跟着电视学习服装搭配。她笑言,左腿的缺陷不是她选择的,但是她可以从外貌上“修正”。
招淑德从小喜欢唱歌,由于缺乏自信,她一直不敢在他人面前放开歌喉。 2004年,她加入了小草合唱团,在歌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已经能够非常自信地站在音乐广场中央,当着好几百人的面放声歌唱。“唱歌就是我的第二生命啊!加入合唱团之后,我认识了很多有爱心的朋友,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笔财富。”在招淑德家中,记者看到,茶几上堆满了厚厚一摞歌谱和歌碟。招淑德告诉记者,为了能唱好歌,她坚持在老年大学学习了8年声乐。如今,她从之前的发音不标准,到现在已经能唱四五百首歌曲了。她最喜欢唱邓丽君和蔡琴的歌,并自嘲为“歌痴”,闲时会抓住一切空档练歌和背歌词。
加入“微尘”献爱心 到永远
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招淑德就是这么一个人。她总是能看到别人闪光的地方,站在他人的位置着想。她反复提到一句话,“给别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作为一个残疾人,她对此感受尤为深刻。
在开始采访前,招淑德告诉记者,尽管她走路超过10分钟,腿就难受得不行,不过她上午还是坚持为一个厦门来青旅游团带路,从栈桥一直走到台东。 “在我的生命中,父母对我的爱以及周围的好心人对我的帮助,我永远铭记于心。所以,我也应该做‘微尘\’,尽可能去帮助他人。 ”
招淑德退休前是在文教印刷厂工作,每月的退休金不到1300元。 2008年,在得知汶川大地震后,招淑德在领完养老金后,第一时间将1000元捐给了青岛市红十字会。今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招淑德又捐了1000元。 “我不能去现场救人,只能尽我所能捐点钱,希望可以帮到他们。 ”招淑德说,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经常保持微笑,乐于与他人分享,生命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记者 彭婷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家住潍坊市的退休教师王远长致电本报新闻热线,希望能通过本报的“寻亲热线”,寻找到分别50年的老同学唐淑英。“唐淑英是我50年前在青岛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当年我由衷地欣赏这位女同...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