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蔬菜价格攀升,定陶县的菜农们赚了个“盆满钵满”,而去年同期,大部分菜农还在经受着价格之痛。由于多数农民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难以准确把握,同时又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种植方式,致使 “菜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蔬菜种植大县,定陶县如何引导菜农应对市场风险,使他们真正实现增产增收的呢?
合作社:抵御风浪的“诺亚方舟”
今年春天,对于杜堂乡辘湾村农民刘红梅一家人来说,是个丰收的季节,家里的大棚蔬菜不仅高产,还卖出了好价钱。“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主动帮我们联系客商,蔬菜刚采收就被打包拉走了,价格比批发价还高。”4月4日,阳光和煦,刘红梅脸上也溢满了笑容。
长期以来,农民群众习惯于自产自销的传统生产方式。由于市场销售渠道单一,对市场行情缺乏了解,农村经纪人不多,导致出现了卖菜难问题。而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不仅能让菜农及时了解市场行情,而且使蔬菜销售难题迎刃而解。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定陶县积极依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菜农传授科学的种植模式,发展无公害蔬菜,提升蔬菜品质。同时采取“市场+合作组织+农户”的链条模式,扶持菜农发展生产。如今的定陶县,由群众自愿组建参加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100余家,会员达1.8万余人,辐射带动近10万农户实现增收。
标准化:种菜不再跟着感觉走
4月2日,记者在黄店镇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看到,一箱箱贴有“黄店”牌商标的蔬菜被装上大车运往全国各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使蔬菜产品有了‘绿色通行证\’,也让蔬菜销路越来越宽。”市场负责人黄启停告诉记者。如今,黄店镇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已成为继潍坊寿光、青岛东庄头之后的山东省第三大蔬菜专业批发市场。
在定陶县,菜农们已经不再简单地“跟着感觉走”,而是紧盯城里人的餐桌“适时而动”走标准化种植之路。为提升蔬菜品质、增加安全度、打响无公害蔬菜品牌,该县蔬菜服务中心配齐配强了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定期对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环境进行监测,保证了基地内生态环境良好、灌溉水无污染;定期对进入市场的蔬菜进行农残等多项指标检测,设立了无公害蔬菜专营区。目前,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达到15万亩,发展无公害蔬菜产品13个,其中“黄店”西红柿、西芹、大葱获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志,“杜堂牌”黄瓜、辣椒被省农业厅批准为无公害蔬菜,“杜堂牌”苦瓜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蔬菜。
产业链:紧紧拴住“看不见的手”
随着蔬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今,定陶县不只是把目光局限在蔬菜产业中的某一环节上,而是积极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菜农和市场紧紧地“拴”在一起。
菏泽利德尔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外商独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年产蔬菜、水果、菌类罐头30000多吨,速冻蔬菜、水果、菌类食品10000多吨,腌制蔬菜、菌类5000多吨,产品畅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企业在已发展基地面积6万多亩,带动周边农户7700多户,每年可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700多万元。该县通过引进大型蔬菜深加工企业,就近消化本地蔬菜,让农户、企业“就近结合”,既节约了菜农运输成本,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除利德尔外,全县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深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0余家,这些企业以当地无公害蔬菜为主要加工对象,年加工、保鲜蔬菜能力达到30万吨。菜农们依托着这些龙头加工企业,凭借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在定价机制上也有了更多话语权。
通讯员 孔涛国强 记者 雪晴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