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大多数青岛人一周只穿一套衣服。今天,越来越多人两天一换、一天一换。理解时尚,追逐时尚,并用时尚的方式生活,在这种变化中,青岛国际时装周推波助澜。
昨天,被称为“史上最牛”的时装周落下帷幕。留下一串鲜亮的数字:347家参展企业、1098个展位客流持续爆满,5天累计接待专业观众和普通市民23.5万人次,现场销售1250万元,各项累加,成交总额高达46.9亿元,充分彰显了青岛作为中国品牌之都和制造业名城的巨大市场竞争力。
然而,数字盘点过于简单,10年来,时装周变化巨大,开始走向成熟期。在这个新起点上的一番梳理,会让我们更清晰未来的方向。
时尚
之变
感受到品牌的力量
10年间,从青岛时装周走出了700多名设计师,推出的服装品牌达200多个。设计师张一华和她的“一华正红”女装是其中的代表。2005年,张一华参加时装周发布,在首次“十佳设计师”评选中脱颖而出,荣登十佳,借助在时装周上获得的知名度,张一华当年创办一华正红公司,致力打造设计师品牌。6年后,一华正红成为青岛潮流女装的中坚,为多档电视节目提供主持人服装。“要做成中国人都知道的品牌!”借助时装周平台发展,张一华信心满满,她说,今年时装周最让她难忘的就是55国全球小姐走秀。“以前都是本地模特、学生来走秀,谁能想到今天全球小姐能穿上我设计的服装!”她感觉,今年时尚感更足了,国际化气息也更浓了,时装周的平台已经打通了青岛时尚产业与国际对话的通道。未来五年,她把一华正红的目标定得更高:要做成中国服装界的“青岛啤酒”!
几年来参与时装周,张一华感觉办会水平一直在提高,她自己也身在其中不断成长。“第一次参加比赛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品牌,就是拿一堆衣服来走秀而已。”2005年,她开始打造女装品牌。随着企业不断壮大,她越来越感受到品牌的力量,原创设计的分量。“靠大批量接订单替人代工,只能拿到产业链上最微薄的利润。”张一华说,“一华正红”女式时装的价格一般在600元到2500元之间,她的工作室只管设计,加工全部外包,有的还拿到韩国的工厂去生产,“即使在韩国生产,最大的利润还是留在设计环节,留在了青岛!”她认为,原创设计师品牌将是青岛纺织服装行业叫响全国的生力军。
设计是纺织服装的灵魂,品牌的核心,时尚的精髓。从本届时装周来看,设计师品牌已经展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这包括全国十佳设计师王培娜的“培娜”女装,设计师李文杰的“河图”男装……他们的作品不但在T台上领尽风骚,在同期举行的交易会上,也销售火爆,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这与时装周对设计师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产业
之变
从零品牌、零内销起步
李明超,青岛市经信委经济运行局监测分析处处长,连续10年参与时装周筹备,看着时装周一点点长大。他的视角更关注时装周对青岛纺织服装行业的推动。
李明超回忆说,虽然青岛纺织服装素有“上青天”美誉,但对时尚的理解相当缺乏,而且长期依赖出口,忽视设计,青岛人买不到青岛服装。2001年,第一届青岛国际时装周举办时,能称的上品牌只有阿菁娜等寥寥几个品牌。参展的企业几乎100%都是出口企业,做的大多是内衣、T恤,能做外衣的更少。“几乎可以说是零品牌、零内销”。而时至今日,青岛服装品牌已经有200多个,2009年行业规模达到1100多亿元,成为青岛市5个过千亿的产业。更值得注意的是,20%的纺织服装企业进入了内销领域。10年来,还孕育出了“中国针织名城”和 “中国纺机名镇”。保持了“上青天”的美誉。
李明超说,今年时装周的诸多变化,显示了未来青岛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向。“今年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本土,着力培育人才。”他介绍说,本届时装周有青岛本土设计师共推出10场不同主题时装品牌专场发布,占全部场次60%以上。
为发挥即墨“中国针织名城”的优势,今年时装周特意突出针织,着力推进该细分领域。昨天刚刚结束的“首届针织时装设计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上海、天津、安徽等12个城市的161名参赛选手提交作品,最后确定了30名入围选手。最后,金银作品奖得主还将获得与即发、红妮、红坊、雪达等众多针织明星企业合作的机会。李明超说,由于缺乏强大的设计支撑,青岛针织,长期面临着“青岛姑娘外地装”的尴尬局面。举行本次大赛,就是要本着推进针织外衣化,解决产业虽大时尚度不够的现象。这一赛事也旨在为青岛凝聚人才。
“时装周从今年引入全球小姐比赛,也开始融入国际时尚潮流,交流的作用更加明显。”李明超说,青岛国际时装周的“国际化”渐入佳境。今年共邀请三个意大利国际知名时装品牌展示,促进本地设计人员与国外知名设计师交流,同时,邀请参加全球小姐总决赛的52个国家小姐名模,集体亮相,全程参加本届时装周13场次的设计师、品牌和大赛作品展示,通过与全球小姐模特的精彩合作,将时装周推向新的高度。
内涵
之变
“四会合一”叠加效应
走过了10年的时装周,也从以前的单一纺织服装行业展示发展为“四位一体”的综合性会展平台。上周服装周开幕式上,夏耕市长在致辞中说,青岛国际时装周历经十年锤炼,已经成为引领时尚潮流、助推产业发展的全国性时尚盛会。本届展会,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着力构建时尚品牌发布、名优产品交易、投资贸易洽谈、高新技术对接“四位一体”的综合性会展平台,希望通过这一多元的交易平台,使各位来宾充分感受“好客山东、魅力青岛”的开放热情,使众多企业充分把握“中国品牌之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的无限商机。
在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眼中,从去年的“三会合一”到今年的“四会合一”,时装周变身综合性展会平台意味着时装周内涵的扩大。去年时装周适逢国际金融危机,全国上下推进消费,扩大内需成为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时装周与青岛名优产品交易会、市民消费月“三会合一”,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今年经济转暖,但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需求更加强烈,为此今年时装周融“时尚品牌发布、名优产品交易、投资贸易洽谈、高新技术对接”为一体,打造综合性会展活动,通过“四会合一”叠加效应,集中展示青岛自主服装品牌和轻纺名优产品,帮助企业抢抓订单、开拓市场;集中发布青岛市定向招商、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项目,促进产业调整振兴;集中对接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昨天出炉的数据表明 “四会合一”的初衷已经实现:347家参展企业、1098个展位客流持续爆满、交易空前活跃。5天累计接待专业观众和普通市民23.5万人次,现场销售1250万元,产生协议订单26.5亿元。首次同期举办的跨国采购洽谈会和面辅料展交会,吸引近50家跨国采购商和370多家海外中小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意向成交2.98亿美元。各项累加,本届交易会成交总额高达46.9亿元!
“未来,时装周的内涵还会继续丰富。”项阳青说,“几会合一”的叠加效应表明,借助时装周的巨大影响,不断丰富展会内涵,最终得到实惠的青岛企业越来越多,推动的是青岛市整个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 刘文剑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真的是“求医不如求己?”真的有“不生病的智慧?”真的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皇帝内经》中古老的“经络”学说,在一夜之间风靡。真的有那么神奇?我们真的可以不生病,“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我们通...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