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解决那些常年在城里打工,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而又没有户籍的人们,让他们融入城市,和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去年12月所说,面对着新生代农民工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真正实现平等待遇、一视同仁,才是保障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之策。而在青岛,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各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在众多的机构、企业、单位、部门之中,青岛港以其独特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实现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良性解决。通过营造各类平台、提供各种保障、健全激励机制、加强教育培训等方面,青岛港不仅留住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也让他们慢慢融入了这个城市。
青岛港——
搭建个人发展双重平台
虎年春节即将来临时,在青岛港工作不到两年的新生代农民工渠微微高兴地搬着一台大彩电回了家。这次活动,9500多名农民工同正式工享受同样的待遇,全部参加了抽奖活动,并且人人有奖,奖品从2000多元的彩电、冰箱,到100元左右的毛绒仿真虎一应俱全。全港近百个特等奖,被农民工抱回35个,占总数的38%。渠微微高兴的不仅仅在于这份奖品,“在这里精神生活很丰富,艺术节、运动会、青年节,我喜欢各种活动。”这个小伙子,曾经在东莞的电子加工企业有着六七年打工经历,以往打工时最大的苦恼就是精神生活的匮乏。
从人格上尊重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思想活跃,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的要求都很高,这其实也是他们的优点。青岛港坚持把人格上尊重作为农民工工作的首位要求,“尊重”被放在第一位,农民工感觉到自己不是“外人”,在青岛港享受到了和城市工同样的待遇,受到同样的尊重,小渠的话实实在在:“尊重表现在让我觉得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不仅要挣城里的钱,更要在城里体面地生活。”体面地生活不仅是精神上的支持,物质生活必不可少。职业培训是每一名进入青岛港农民工的必经之路,首先解决眼高手低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进港后,公司、队、班三级培训关关相接,业务技术、安全培训面面俱到。为了提升农民工业务技术素质,青岛港投入大量资金,培训方式也是煞费苦心:广泛推广“一室三书一网”培训模式,在每个基层队设立员工学习室,购买大量科技、文化、专业书籍,设立队内“互联网”,使员工的培训教育实现了集成式、网络化。每年集中对农民工进行大规模脱产培训,使广大农民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坚持组织在技术岗位工作的农民工参加每年一度的技术工人资格考核,考试合格并取得证书者,按规定享受技能津贴和考工补贴。
采取措施“挖掘”热情
各种措施激发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热情,2009年青岛港技术工人考工晋级中,有1000多名新生代农民工踊跃报名,认真备战考试。这种培训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岗位培训上,青岛港鼓励农民工向更高领域发展,出资培训,出资报名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并不断取得佳绩。刘京俊,是青岛港的一名新生代农民工,在2007年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中,以总分90.4分的成绩力压各路好手,夺得轮胎吊“状元”,现在是青岛港QQCT集装箱公司操作部二大队的副队长,月工资5000多元。这并不是个例,一大批农民工练就了自己的岗位“绝活儿”,有了像“丰武平车”、“广田清车”这样直接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名牌,过去只能干搬搬抬抬体力活的农民工成为了有高技能的“金蓝领”。
不仅在职业发展中,农民工看到了奔头,在社会地位上的发展成果更显示了他们在城市的扎根:召开职代会,选拔农民工代表参加,共商大计、参与决策;目前农民工已有250多人入了党,1629人入了团;农民工中已有2607人被录用为合同制工人,有540多人担任了班长、副班长,37人担任了队长、副队长,农民工徐万年还被任命为西港公司的副经理;涌现出了以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万年、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皮进军和全国优秀农民工朱广田、王召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典型。
铺垫道路培养优秀人才
而对于农民工关心的户籍问题,青岛港也用心良苦。户口政策当然不是一个企业所能解决的,青岛市出台政策,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各行业拔尖人才都有机会转为城市户口。青岛港所做的就是不断地为农民工铺垫发展之路,让他们成为优秀人才,无形之中为农民工搭建了一个成为市民的平台。皮进军是青岛港第一个创造世界装卸纪录的农民工。2007年4月,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阎启俊亲自为他发放了青岛市户口。
所有的这些做法带给新生代农民工的都是一种“有前途”的信号,因此青岛港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在此扎根。只要企业设身处地为他们的发展、扎根打好基础,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做出不同凡响的贡献。
万和春——让他们“快乐地工作”
在今年年初的市政协会议上,万和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提出了自己的议案,题目为“对外来务工人员推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若干政策的意见”。在这则提案中,王涛申述了自己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几点看法。作为青岛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之一的当家人,王涛早早就着手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并在企业体系中提出了“快乐地工作”这一口号,在管理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深入基层和他们唠家常
“现在这些农民工小时候的生活都很舒适、富裕,身上难免有些娇生惯养的毛病。”王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万和春这样的大型快餐连锁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力量,但他们普遍个性较强,给企业管理增加了难度。“我遇到的一部分青年人,不愿意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你一旦要处罚他,他抬屁股就走人。”王涛说,在当下招工难的大背景下,为了保证企业劳动力数量,企业对于青年农民工的管理力度也开始松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娇惯”了这些年轻人。如何既能让青年农民工发挥自身创造力,同时减少他们身上对于现代企业的破坏力,这是摆在所有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问题。为了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王涛深入基层与青年农民工们话家常,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心理需求。“其实他们也渴望得到价值认同感,希望被城市人认同,希望被企业领导赏识,希望被同龄人钦佩,更希望回老家时让父母感到欣慰。”王涛介绍说,万和春从青年农民工的切实需求出发,在企业内部着力营造一个家庭般的氛围,提升农民工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真正植根于企业。
“双管”齐下保证快乐工作
为了让新生代农民工 “快乐地工作”,万和春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一面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凝聚力和团结性。今年3月12日,万和春组织了公司内的所有青年农民工上山植树,效果出人意料。“本来我们没想到他们会这么踊跃,但事实证明他们非常愿意参加志愿活动,这代农民工已经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了。”王涛告诉记者,在这次活动中,几乎所有青年农民工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热情,正是通过这样的集体活动,完成了青年农民工从流动劳力到企业主人的角色换位。而在此背后,王涛还算了一笔企业经营成本的精明账,“虽然组织这样的集体活动又费事又花钱,但对于企业来说,其实获得利益更大。”王涛说,这样的集体活动能够将农民工真正留在企业当中,以2009年出现的“用工荒”为例,虽然同行业其他单位普遍出现用工缺口,而万和春的劳动力结构却一直保持稳定,基层一线的流动性非常小,这就为企业省去了大量的招工成本,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先机。尝到了甜头的万和春乐此不疲,“4月20日,我们又要组织青年农民工旅游,苏杭十日游。”。
让企业成为他们的“家”
“快乐地工作”另外一个法宝,就是齐全的党工青团妇建制。“现在很多企业只盯着利润,却忽视了这些基层组织的建设,其实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规律。”王涛告诉记者,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最大的问题,就是虽然身处城市却感觉游离在城市之外,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感觉自己在城市是单打独斗、形单影只,他们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个精神家园,而在缺乏基层组织建制的企业,这种精神需求只能通过老乡会、谈对象、喝酒打牌等方式疏解、发泄。这样不但容易滋生社会问题,也无法根本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把万和春建设成青年农民工的家”,王涛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着,通过各类基层组织,万和春将游离于组织以外的青年们吸收归纳,重新回到体制的怀抱内,再辅以各项组织活动,让他们感觉自己有人管、有人关注,这才是真正给他们找个家,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工作。
新闻推荐
早报讯 昨天,记者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获悉,该院今年的单招录取工作已全部结束,最终录取484人。青职院招生从业处刘建东处长表示,考生可登录该院招生网站查询考试成绩和录取结果,录取通知书预计在5月10...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