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可能。”青岛洗涤行业品牌企业洁神连锁公司的洗涤工厂,从行政管理和技术骨干,几乎是清一色的“农民工”,但就是在不少城市居民眼中,这些只能靠力气在城市谋生的农民工们,却支撑起一个为全省洗涤业制定行业服务标准的品牌企业。如何充分、有效地调动农民工的劳动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最大社会价值,青岛洁神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经”,那就是给农民工充分的发展空间——从一线洗衣工到中层管理者,甚至是企业决策层,只要你肯干、能干,青岛洁神就有一份职位适合你。
平等对待感动员工
王超,今年35岁,莒南人,洁神洗涤有限公司洗衣厂副厂长。1993年,王超第一次从莒南老家来到青岛的时候,还只是一个高中没毕业的大孩子。由于没有一技之长,王超最初的工作是在一家人民路上的小饭店里当服务员,虽然每天起早摸黑地工作,但薪水太低很难攒下钱,他干了几个月,感到心灰意冷,原本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的劲儿一去不返。于是,他卷起铺盖卷回家去了。“回到家也无事可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书又不能再读了,于是在家待了几个月后,我再次回到青岛。这次不给别人打工了,当起了贩鱼的小贩。”贩鱼更不是一件轻松营生,“经过进城后的磨砺,吃苦对我来说并不是负担,那时候在城市打拼的最大苦闷是规划不出一个长远前景。正在这时候,我认识了我们现在的老板孙善家。”
1995年,王超正式成为洁神洗衣店老板孙善家手下的一名员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老板能平等的对待员工。“那时候,洁神洗衣店员工只有十多个,大家都在老板家里吃住。”在青岛洁神,进城多年的王超第一次感到有人把自己摆在与城里人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一线洗熨衣物时,老板在身边一起吃苦受累;在桌前吃饭聊天时,老板也在身边重情重义……正是老板孙善家的一个个身影,让王超坚定了成为“洁神人”的信心。
个人发展“一切皆有可能”
“来到洁神不久,我就有了一定在这里干下去和干出成绩的心思。”从1995年到如今,整整15个年头,王超再没有离开过洁神。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学习洗衣技术。“把工作干好,最初的想法是,老板实诚待人,咱不能对不起老板。工作时间一长,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大了,企业给员工提供的成长平台也就广阔起来。在洁神成为洗涤行业的技术能手,也就成为我事业上的追求。”最终,王超走到了普通农民工无法企及的高度,走进了青岛洁神的决策层,当上了洗涤工厂的副厂长,也成为青岛洁神里千余农民工心中的“偶像”。现在,王超已经在青岛娶妻生子、买房安家,对于这一切,王超归于企业给农民工准备的发展空间,“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在洁神里得到了真实的验证。
创造环境留住农民工
“社会上很多人对洗衣行业认识有误区,总认为“洗衣服”是件技术含量很低的服务。然而,事实上洗涤是一项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洁神老总孙善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青岛最大的洗衣连锁机构,洁神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现在的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劳动力的竞争。”孙善家介绍说,青岛洁神之所以发展到现在,靠的就是一支稳定的农民工队伍。“把农民工留住,让农民工发展,”这一直是洁神管理农民工的首要目标,为此,青岛洁神给农民工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一个鼓励员工学习创新的企业平台。同时,青岛洁神还树立了以副厂长王超为代表的一系列农民工典型,激发农民工做“洁神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而最为关键的,还是青岛洁神公平、科学的用人机制。“英雄不问出身,在青岛洁神,不论是刚刚进城的泥腿子,还是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我们能够做到真真正正地一视同仁。”孙善家告诉记者,目前,青岛洁神内的中层管理者中,原先全部都是泥腿子,而在企业决策层中,也不乏农民工的身影。
“不拒细流,乃成其大。”一语道出了青岛洁神在农民工管理方面的真谛。
新闻推荐
随着110万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岛城,“新生代农民工”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为此,早报从4月26日开始,推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大型系列报道。该报道刊登后,受到了市民们特别是新生代打工者的关注。“...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