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 特派记者徐传强 摄□本报特派记者 徐传强 李松 发自北京
作为中国海洋研究领域里的最高学府,位于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拥有一大批海洋研究的拔尖人才,他们对于发展蓝色经济有着独到的见解。
昨天,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山东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仍面临着三大难题。
【对海洋的基础研究显不足】
“海洋国家实验室”发起10年未获批文
吴德星认为,发展蓝色经济,首先要科学地认识海洋。可是目前与快速地开发海洋相比,对海洋的基础研究还不足;这是发展蓝色经济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吴德星介绍,早在2000年,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5个国家级海洋科教机构,联合发起建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2006年12月,海洋国家实验室被科技部列为拟启动筹建的10个国家实验室之首。
“但是,由于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在制定国家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等方面未能达成共识,这10个拟启动筹建的国家级实验室至今均未获得建设批文。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开展相对缓慢。2000年至今,十年光阴已逝,令人痛惜。”吴德星说起这些,满面遗憾。
吴德星说,青岛汇聚了国内一批具有较强优势的海洋科技力量,承担了大量的国家海洋科技重大任务,完全有能力将海洋国家实验室建成世界一流的海洋优秀科学家汇聚地、科技交流研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载体,能有效增强我国开发和保护海洋的能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事业协调发展。
特别是今年年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更应该加快启动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整合提高驻青涉海科教单位的特色优势,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贡献更大力量。
【配套法律法规待健全】
“滩涂”是陆地还是海域仍未明确
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海岸带管理综合法,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着陆―海、河―海、海―海分治,沿海行政区域间的用海与环境保护矛盾,以及海洋管理部门、产业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分而治之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吴德星告诉记者,特别是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必须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吴德星介绍,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结构尚不完整,对海洋重大事务的综合调整能力不强。不仅缺少体现国家在海洋领域的主张、发展战略等基本问题的《海洋基本法》,海岸带管理法和海洋防灾减灾法等单行法也缺失,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也不齐全,使海洋行政执法难以适从。
如《渔业法》第十一条规定:“核发养殖证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海域使用权证书的发放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设置陆源污染物深海离岸排放排污口,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水动力条件和海底工程设施的有关情况确定,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等;尽管上述法律已经生效,但其授权国务院制定的相关配套规定至今尚未出台。
我国海域面积广阔,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海洋国土面积达300余万平方公里。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的地带,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环境脆弱,人类活动活跃,经济开发程度较高,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突出。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综合型的《海岸带管理法》,只有地方性和行业性的法规条例代行管理。如山东省于2007年颁布实施了《山东省海岸带规划》,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但这一省级海岸带规划缺乏上位法的支撑,未能在全国推广。
吴德星说,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在“滩涂”是属于陆地还是海域的这一问题上,我国法律规定不明确,容易导致土地管理部门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权限上的交叉和冲突。
为此,今年两会上,吴德星提交了一份《关于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加快推进海岸带管理立法》的建议,建议由全国人大立法机关组织梳理海洋法律体系,按照海洋法律法规所涉及的领域范围,科学、及时、合理安排海洋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通过立改废,尽快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尽快推进海岸带立法,以海岸带生态系统为基础,以促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陆海统筹和开发保护并举为原则,以综合管理协调机制为保障,对海岸带实施综合管理。
【海洋人才有五大“短板”】
海洋大学已成立“蓝办”,对接蓝色经济区
发展蓝色经济离不开海洋人才队伍的建设。但是,吴德星认为,山东要大力发展蓝色经济,在海洋人才使用和培养方面还存在五大“短板”,主要表现为高层次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结构性矛盾凸显、海洋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薄弱、海洋人才发展环境尚不完善等。
为此,吴德星提出了六大建议,加强海洋人才的培养。首先,积极倡议国家尽快出台海洋人才发展规划,统筹涉海院校、科研院所、教育部门、海洋主管部门、人才需求部门等,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起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为海洋事业发展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注重打造从事海洋系统科学基础研究的高端人才队伍。涉海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倡导资源共享。在国家海洋教育的层面,优化学科结构,设置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型专业,建立门类齐全、互相连贯的海洋系统学科体系;以本土培养和海外引进两种方式建设高层次、领军型人才队伍;通过重大涉海项目带动,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年龄梯队优势和自主研发能力的海洋科技创新团队,从整体上不断提高我国海洋系统科学基础研究队伍的科研水平和综合能力。
第三,围绕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需要,着力培养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发与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发人才。目前,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生物资源、油气开发、新能源等方面急需大量的高端技术型研发人才,这是涉海院校今后一段时间内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第四,强化培养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战略人才。在全球气候变化、海洋资源人类共享、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安全等国际问题方面,由于过去对这些问题认知不够、研究不够,缺乏相应的人才,所以在很多方面显得被动。因此在国际上维护我国海洋方面的合法权益急需相应的既具有深厚的海洋知识,又掌握必要的海洋技术与国际法准则的海洋管理人才和国际视野下的战略性人才。
第五,加强海洋公益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强度日益增大,应对海洋灾害和生态与环境恶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围绕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警报、防灾减灾、海上救助和海洋信息管理与服务等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培养海洋自然环境要素和海洋环境污染监测人才;培养应对海洋灾害的高素质预警报人才,培养应对海洋突发事件技术全面的专业人才。
第六,建议涉海院校错位发展,实现海洋人才培养的全覆盖。涉海院校应联合承担起未来海洋人才培养的重任。要根据当前我国对不同海洋人才的需求,错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覆盖国家海洋事业的人才需求,有利于海洋人才目标的落实,有利于海洋事业的发展,也能更好地实现各院校的共同发展。
涉海院校除了承担人才培育重任,还要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及时满足海洋一线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尽快把科学、技术优势资源通过培训使一线人员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更好地为蓝色经济发展服务。
吴德星介绍,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推进,中国海洋大学已经成立了“蓝办”,对接半岛蓝色经济区,希望尽快发挥海洋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贡献力量。
新闻推荐
沪股(600351-600712)代码 简称 走势 收盘 涨跌600351 亚宝药业 短线弱势不改 9.28 -3.03600352 浙江龙盛 回调没有到位 11.81 -2.32600353 旭光股份 穿头破脚形态 15.24 -0.98600354 敦煌种业 调...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