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67岁,70岁,72岁,73岁……他们是太原路上的拾荒者为了活着

来源:城市信报 2012-06-13 17:39   https://www.yybnet.net/

67岁,70岁,72岁,73岁……他们是太原路上的拾荒者

日期:2012-06-13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他们终日与垃圾为伴,他们甚至让苍蝇熟悉了他们的存在,面对无奈的生活,他们的心却是滚烫的,日复一日,垃圾在他们粗糙的手中变成了钱,年复一年,倔强的生命在这片废墟中屹立着,活着。他们就是李沧区太原路垃圾场里的守望者——拾荒人。6月9日上午,记者走进了他们生活。

A 不放过任何能变成钱的废品

6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李沧区太原路的垃圾场,这里正在施工,尘土飞扬,过往的施工人员伸手将嘴捂住,一阵阵恶臭扑鼻而来 ,这里苍蝇成群,伴随着一阵汽笛声,一辆满载着生活垃圾的红色大卡车开了过来 ,随后留下一阵难闻的气味,一群苍蝇跟着卡车嗡嗡地飞。

记者走进了垃圾场,且不说成群的苍蝇和刺鼻的气味,单是看着眼前堆成山的垃圾,就有一股想立马走人的冲动,然而就在离记者七八米远的地方,站着六七个人,他们守在垃圾车周围,盯着垃圾车。

他们凭借着“职业习惯”,早已知道这车垃圾将要倒在这里,果然,垃圾车晃晃悠悠开进垃圾场后,将垃圾倒在了他们旁边,还没等倒完,守望者已经蜂拥而上,拿着各自的“武器”在垃圾里来回寻找,眼睛紧盯着自己的“领地”,不允许放过任何一个能变成钱的废品。

记者在满是粪土和垃圾的地面上找到了一条“小路”,踮着脚尖试图接近正在寻找“好东西”的拾荒者。

随着记者越来越靠近垃圾场中心,刺鼻的气味变得更加不能让人忍受,记者的脚被四处散落的粪土包围着,大群苍蝇盘旋在拾荒者的头顶,但他们似乎并不注意这些,真正在意的只有那些能够卖的废品。

B 人物一 他从垃圾堆里找吃的穿的

他,姓陈,73岁,1990年来到青岛,一直以拾荒为生,他头上扣着一顶黄色的草帽,穿一件黑白相间的条纹衬衣,卷起的袖口布满了油渍,厚实的卡其色裤子塞在雨鞋里,左脚一只白色的雨鞋,右脚一只黑色的雨鞋,极不相称。

他站在垃圾场的一侧,手中拿着一个铁锤,使劲敲打着垃圾场里的石块,身子佝偻着,似乎在碎石块中寻找什么,每挪动一次身体,他都得用力喘一口气。

记者上前采访他的时候,他显得很吃惊,转过脸来 ,深深的皱纹密布在黝黑的脸上,当记者问他姓什么时,他犹疑了好久,似乎想不起自己姓什么了,过了好一会儿,才用沙哑的声音吃力地向记者说:“耳东!”当记者问他是不是姓陈时,他使劲点点头。

“我是1990年来青岛的 ,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今年73岁了。”他向记者说。

记者没想到,老人已在这片垃圾场周围生活20多年了,除了腿移动起来不太灵活,他的精神还算矍铄,跟记者对话时,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微笑。

陈大爷告诉记者,自己拿着铁锤是为了敲碎水泥块,里边有钢筋,取出来可以卖钱。

他衣服上的污垢积了厚厚一层,油光光的 ,他告诉记者,自己有一年多没洗澡了,不是不愿意洗,而是自己年纪大了,一洗澡容易着凉感冒,所以不敢洗。

陈大爷说:“身上的衣服裤子都是从垃圾堆里淘出来的,鞋也是。”冬天的时候,为了节省开支,就会在垃圾里找东西吃,夏天不敢,因为东西都发霉了,吃了会生病。

C 人物二 她拾荒给老伴凑治病钱

他们是老两口,老汉姓李,今年72岁;老伴姓刘,今年70岁,2011年老两口来到这里,在这里待了已经一年多了。

烈日下,和陈大爷一样,李大爷头上戴着一顶黄色的帆布帽子,发灰的条纹衫贴在李大爷身上,他深一脚浅一脚,在垃圾堆里寻找着。站在一旁的刘大妈,戴着一顶红色的长舌帽,齐肩的白发贴着耳根露在帽子外边,身上套一件花布衫,袖口同样满是油渍,刘大妈穿着一条男式裤子,有点儿长,脚上套着一双破旧的耐克运动鞋。

大约20分钟后,一辆绿色的小型垃圾车开了过来,将垃圾倒在他们旁边,李大爷和老伴分别拿着铁耙翻垃圾,眼疾手快。飞尘扬起,他们却没有戴口罩,任凭那些刺鼻的气味往鼻子里钻。

刘大妈装满编织袋告诉记者,她今年70岁,老伴今年72岁,老伴的左肩膀不能动,为了给他凑治病的钱,老两口到这里来拾垃圾卖钱。

这位70岁的老奶奶,拿着特制的工具,每当有垃圾倒进来的时候,总会拼命去寻找能够卖钱的废品,她的嘴角始终挂着一丝微笑,每当跟别的拾荒者聊天时,她总会笑着,精神不错。

记者给他们买来瓶装绿茶,但他们不舍得喝,说:“留着,慢慢喝。”

 D人物三 她一干就是16年

她,姓韩,今年67岁,是拾荒者中个子较矮的一个。戴着一顶红色长舌帽,头发被压在帽子下边,身上穿一件蓝色的帆布夹克,看起来与这个炎热的季节很不合拍。破旧的蓝色夹克还有点大,一直盖着韩大妈的膝盖,身上的一条灰色裤子和一双黄色运动鞋,也是韩大妈从垃圾堆里淘出来的。

与其他拾荒者一样,韩大妈总是等待在垃圾山旁边,当垃圾倒出来的时候,她就会动作敏捷地翻找着那些能卖钱的废品。但由于个子比较矮 ,她只能先爬上垃圾堆“占领山头”,然后再在里边一耙一耙地慢慢找。

韩大妈告诉记者,16年前她与老伴一块来到青岛,在太原路这个垃圾场拾垃圾卖废品。这一干就是16年。老伴是种树的,韩大妈说,家里有两个儿子,一个孙子,老两口在家什么农活也干不了,只能出来拾垃圾卖钱,给自己存一些,给孙子留一些。

中午12点多的时候,七八个拾荒者拾完垃圾后,在垃圾场旁边找了个凉快地,凑在一块聊天。陈大爷告诉记者,这地是他们一个临时休息的地方,他们将拾来的垃圾一起放在这,等到回去的时候拿上,再卖给收废品的人。

不一会儿,韩大妈从裤兜里掏出来了皱巴巴的5块钱。他们说要吃饭了,拿这5块钱去买馒头和米粥。刘大妈说:“饭吃得很简单,一人一个馒头,一小碗米粥,就行了。”

韩大妈说,垃圾场外边有一个工地,工地里边有卖饭的,他们的馒头米粥都在那边买,一个馒头5毛钱,6个就够了,再买一些米粥,他们几个人五块钱一顿饭就够了。

“你们就在这里吃饭吗?”记者问。

他们开口大笑着说:“就在这里吃,不然,还能在哪儿吃?说不定正吃着,还有垃圾车来倒垃圾呢,我们不找就让别人拾走了。”

过了一会儿,韩大妈提着馒头和米粥笑吟吟地来了,他们围在一起,6个人从口袋里各自拿走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馒头,然后就坐在从垃圾堆里翻出的塑料袋上,开始吃他们的午餐。

在垃圾场中吃午饭,对这六位拾荒者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成群结队的苍蝇在空中乱飞,时不时会停在拾荒者的手上,苍蝇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群拾荒者的存在 ,他们咬着手中的馒头,喝着从住的地方带来的生水,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吃着,看着。

刘大妈手里拿着馒头与老伴待在一起,但老两口没有坐下来休息,而是边吃边在垃圾堆里翻着废品,李大爷嘴角微微笑着,刘大妈面无表情。

E 他们很久没跟外人说过话了

韩大妈告诉记者,拾荒者们一起住在离垃圾场不远的一个旧工厂里,早上七点左右他们就得起来 ,去垃圾场等着拾垃圾,很多都是干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去,他们一天最多能捡到40多块钱的废品,一个月除了买一些吃的,最多能剩下500多块钱。

下午两点多,韩大妈说要带记者去自己住的地方看一看。

她告诉记者,他们的“家”就在离垃圾场三里远的地方,不是很远。然后,她带着记者穿过了一条大货车来来往往的马路。这是条土路,每当有重型卡车经过时,总会扬起浓浓的灰尘,大约走了20多分钟 ,终于到了他们住的地方。

记者看到,他们“家”生锈的铁门上就用一根布条充当着门锁。韩大妈说,这是他们共同租的一个收购废品的人的“房子”,一个月100多元的房租。记者走进他们的院子,说是院子,其实就是用木板做围墙围起来的一块地方。并且,记者发现,韩大妈他们所说的“房子”其实是用木板搭建起来的棚子,不过在外边包了厚厚一层红色的塑料。韩大妈指了指说:“塑料包上了,下雨就不会漏雨了。”

记者走进了韩大妈的“房子”,不到四平方米的小屋里摆着两张床,韩大妈笑笑说:“我和另外一个拾垃圾的人一起住。”屋子里边闷热潮湿,一些发霉的面饼放在一张破旧的桌子上,几只苍蝇在面饼上“摩拳擦掌”,屋子门一开,这些苍蝇并没有飞走,依然继续在面饼上“来来回回”,显然已经习惯了人的存在。

韩大妈告诉记者,这些发霉的面饼是他们从垃圾堆里翻出来的,因为觉得丢了挺可惜,有些虽然发霉 ,但还能吃。在院子外,有一口锅,韩大妈说,这是他们一块做饭的锅。“晚上他们回来吃饭。其实也很简单,就做些米粥和馒头,有的人晚上吃完饭后就又去垃圾场里蹲着了,晚上9点多回来。”

下午3点半,记者采访完要回去的时候,韩大妈说等着他们回来一块给记者做饭吃,记者再三推辞后,韩大妈才放记者离开。临走时,韩大妈说:“我们很久没有跟外人说过话了,我虽然来青岛16年了,但是从来没有到过市中心,也不敢去,就打算等将来没力气干了再回老家。”

记者手记

他们的心是温暖的

他们珍视生命,他们用心生活,他们或许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有多精彩,但他们在这片被世人厌弃的垃圾场上谱写生命之歌。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没有生活保障,没有热乎乎的饭菜,他们甚至不能在古稀之年安享天伦之乐 ,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他们来自内心的一股温暖 ,他们每天早晨7点走过尘土飞扬的路去拾废品卖废品,每天晚上8点多沿着原路回家,迫于生计,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被迫与苍蝇同餐同宿,但他们依然坚强,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生命。

日复一日,他们甚至让垃圾场的苍蝇熟悉了他们的存在;月复一月,他们用粗糙的双手数着从垃圾堆里“刨”出来的钱;年复一年 ,他们成为了垃圾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记者 魏相相 图/记者 李隽辉

新闻推荐

硝烟二日期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金枪鱼车间大火四个小时

硝烟(二)日期:2012-06-18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67岁,70岁,72岁,73岁……他们是太原路上的拾荒者为了活着)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