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至6日,本报持续报道了瓶装液化气掺混二甲醚的行业内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4家违规液化气公司被查处,但记者采访中也发现,目前本市对掺混二甲醚的行为存在监管盲区:由于青岛本地没有检测二甲醚的能力,抽样检测的话,只能花费大量资金去外地,在巨大的人力物力耗费面前,不仅是普通居民望而却步,政府部门也对检测有点力不从心。
来电话,他怀疑家里的液化气掺了假。“家里用瓶装液化气,每天用它做两顿饭,差不多一个月用一罐气。但自从今年2月份后,新买的液化气就越来越不抗用了。”王先生说,这些液化气都是从一些商贩手里买的。王先生粗略算了一下时间,如今的液化气20天就要用一罐。“我怀疑里面掺了假,所以才不耐烧。”
当记者告知他可以进行二甲醚检测时,王先生一听要花几百元钱,立马有点退却了。“买一罐气才花125块钱,检测却要花四倍的钱,有点得不偿失吧。”王先生说,青岛应该有个二甲醚的检测中心,“如果收费适中,我们检测也不至于太麻烦。”
6月6日,在与本市质监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交谈中,对方明确告诉记者,他们不是不想进行抽样检测,而是的确有难言之处。“青岛没有检测的能力,所以只能把抽样的液化气瓶送至外地,像寿光、菏泽等地,而且送检需要花费大量资金。”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几年本市组织过一次大范围的二甲醚抽检,但自那以后,大面积的检测就没有再搞过。这主要还是因为承担不起过高的人力、物力成本。采访中,质监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说,即便他们检测二甲醚,也是为了确定充装单位是否有罐装混合气体的许可。“检查是否有许可,跟查处以次充好是不同的概念,而质监局的职责仅限前者。”这也暴露了在二甲醚监管上,政府部门的分工也不是很明确。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来自深海的高考家书蛟龙号海事总指挥顾问给高考的女儿写了封信日期:2012-06-08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