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迟锐/文 孟锋/摄
从1990年大学毕业后,他扎根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
20多年过去了,他从一个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他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参与试验示范农业新技术100多项,帮助茶农提质增效,让市民喝上了日照本地产的乌龙茶、红茶。
他先后26次受到省、市、区、镇级党委政府及科技、农业、人事部门表彰和奖励。市记三等功三次、嘉奖二次,平均每年都要被表彰。
他就是被称为“茶博士”的丁明来。
1月20日,记者来到岚山区巨峰镇农技站,丁明来正坐在办公室等待着我们的到来,他的同事秦绪君介绍,忙碌的丁明来刚从青岛学习回来,平时如果没事他不会呆在办公室,因为他整天忙着搞技术推广、讲课、研究,还有茶农定时不定时去找他。
办公桌室里显得有些凌乱,丁明来办公室的左手边是一摞半米高的资料,右侧的墙壁上尽管墙皮有脱落,但是上面依然贴着不少便签纸,上面记录着丁明来随时提醒自己的一些事儿。
和茶博士聊天,茶自然是中心和重点,“我跟茶打交道已经20多年了”,这是丁明来坐下后说的第一句话。
曾经被茶农“问倒”
1990年,丁明来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
作为当时仅有的四名农学本科毕业生,他毕业后就来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刚开始干的时候只要是跟农业有关的,我们农业技术推广什么都管,果树、蔬菜、小麦、玉米等等。”
1992年,丁明来来到巨峰镇,当时整个乡镇只有3000来亩茶园,产量也少,亩产在50公斤左右。“现在的产量高了,亩产到了200公斤左右,但是老百姓现在关心产值胜过关心产量了。”
1994年到1998年间,茶园的种植面积快速发展,甚至一年就发展了5000亩。丁明来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专门研究茶树并与茶结缘,因为他看到很多茶农的管理方式、管理技术的欠缺,最让他心疼的就是看到茶农“刨茶”。
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巨峰五村的茶园,100多亩茶园因为管理跟不上,也没有引起重视,到最后只剩下了1亩多。
“很多人意识不到种茶的好处,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种茶技术,茶树的产值小,觉得种茶不如种粮食心里有底。”丁明来分析,很多茶农技术不过关,又采用了粗放型的管理方式,造成了过个三两年就“刨茶”的恶果。
丁明来记得很清楚,1994年的冬天,他跟同事们去西赵庄果园,组织果树技术员统一指挥修剪。因为果园和茶园离得很近,就有茶农询问了一个关于茶树病虫害防治的问题,结果还真把他给问住了。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丁明来十分坦诚地说,当时,茶农就问了个关于怎么防治“黑刺粉虱”的问题,“因为平日里啥都得干,那个时候对茶叶的了解还不多。”结果很简单的问题,他都没有回答上来。
面对茶农渴求帮助的目光,面对着被虫子危害的茶树,丁明来知道,以前那种学习方式学习到的东西已经跟不上茶农的需求了,此后,他开始放下身段,向农民技术员学习,认真钻研业务,他终于成为最受茶农欢迎的专家。
知识培训受茶农欢迎
“茶博士”的外号是丁明来在下乡指导培训的过程中,茶农们给起的,“因为他帮助茶农提高了科技水平,”他的同事王均兰说。
几十年来,丁明来通过白天进田指导,晚上入村培训等形式,培训200余期,培训和指导20000多人次。
为什么会受到茶农的喜欢?丁明来的同事秦绪君告诉我们,因为他“讲老百姓学的着的课程,讲老百姓直接能够用得上的技术,还能为老百姓增收”。
2012年11月,丁明来跟两个人一起去大土山村讲课,别人讲的时候茶农们稀稀拉拉抬屁股就走人了,而轮到丁明来讲课的时候,那帮茶农又回来了,还听得津津有味。
丁明来的同事王均兰还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不止一次,自从2009年在薄家口讲课发生过一次这样的事情后,就频频上演同样的一幕。
秦绪君说给茶农们讲座,就得直接一点,讲理论性的东西,茶农根本听不进去,就得结合者实际例子讲,茶农们才知道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怎么预防类似的事情发生。“三讲两讲,把听众、老百姓都听走了,不是一个合格的农业技术推广者干的事情。”
“其实,现在茶农们还是非常渴求有用的技术的。”丁明来说,现在讲课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巨峰镇,黄墩镇、后村镇等产茶的重点区域,莒县等地他都去过,专门为茶农们上课,“说到底,就是为了让茶农们多掌握技术,增加收入。”
推广新技术让茶农受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丁明来对茶树了解的深入,茶农们来请教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茶树的越冬管理开始进入他的眼球。
茶树的越冬管理非常重要,但茶树冻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着茶树的成活率和生长势,导致茶叶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着茶叶的发展。
“原来的时候用松树枝子,正常情况下能解决越冬问题。后来这个不能用了,老百姓就用稻草做成的‘苫子\’来防护,虽然做了防护但是有很大的缺点。”经过几年的观察,丁明来发现,一旦遇到雨雪年份,这样的防护措施有很大的缺点“有的时候还不如不防护”。
丁明来介绍,稻草“苫子”本身是干的,在雨雪年份,雨雪浸泡过的稻草“苫子”全部压在了茶蓬上,结果第二年一看,紧靠着稻草“苫子”的茶树枝叶全部枯干了,“‘苫子\’把水分全部给吸干了。‘苫子\’搭在哪里,哪里就干了。”
茶树枝叶枯干以后,茶农就只能对茶树进行重(深)修剪或台刈,而茶树剪了以后,当年的产量就特别小。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2003年,丁明来就想到了用薄膜,“薄膜保温性好、保湿性好”。就这样丁明来试验成功了茶树搭地膜风障技术。
新的技术总是不那么容易发现和推广,说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不容易,为了试验成功,丁明来亲自在茶园里看着施工,生怕有什么纰漏。时间证明,他试验的这个新技术非常成功。
这一次,仅仅是开始。
此后,丁明来更加认真钻研业务,积极试验农业新技术、新材料,参与试验示范农业新技术100余项,试验成功的茶树搭地膜风障、茶树双拱棚越冬等10余项技术,目前已在全市推广。
他参加的《茶多酚定向转化技术及其产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有机茶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千亩生态茶园建设与栽培管理技术研究》、《直播茶园保墒遮荫技术及日照市乌龙茶机械加工技术研究》分别获日照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创新,不管在哪个行业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茶行业也不例外。
丁明来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依托日照御园春茶叶机械化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实施了乌龙茶和红茶技术开发项目。
丁明来介绍,夏季是日照茶叶的高产期,茶叶产量占全年产量的55%左右。这一时期的茶树鲜叶加工成绿茶,条形粗、苦涩味重,市场认可度低,产值仅为全年茶产值的15%。而红茶加工,市场前景广阔,对鲜叶条形、质量要求也相对较低,可以通过推广适宜的机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用夏季鲜叶生产的红茶,与同时期南方产红茶相比,品质、口感等均占优。
丁明来算了一笔账,“夏茶的鲜料最便宜的时候5毛钱一斤,成品茶才30多块钱。而红茶价格最少四五百块钱,鲜料也就是3块多钱一斤。”他下决心要让夏茶翻身,茶农增收。
说干就干,2008年丁明来会同茶叶加工企业找了几个南方的专家帮忙,成功炒制出合格的红茶、乌龙茶,并组创了日照乌龙茶和红茶生产加工技术。
新技术利用当地夏季鲜叶为原料生产日照乌龙茶,实现了“错时、错料、错工”,既可以充分地利用当地夏季廉价的茶叶,又可以明显节省劳动力,增加产值和效益。所研制的御园春乌龙茶,结束了日照茶无发酵茶的历史,日照市茶业形成了“春绿、夏红、秋乌龙”的新的生产格局。
“现在,山东市场上还是南方茶占据主导,今后争取利用新技术,提高茶叶的产量,增加茶农的收入,让日照茶成为市场上的主角。”丁明来说,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有非常远的路要走。
新闻推荐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二月份通常是我国房地产市场交易的淡季,但是今年无论是一线的北京、上海,还是郑州、厦门、青岛等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热度都在持续。 上海某房地产研究院的最...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