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慧
25岁的王某两年前从大学毕业,本该有很美好的前程,可他却因一时糊涂,把自己送进了看守所,过年时也无法与家人团圆。谈起当初,王某说自己很后悔,不该有贪心。
近日,日照市警方陆续接到大学生报警,称有人以订票为名骗取学生钱财,目前已有50多名学生受骗。正值学生放假返乡之际,很多学生情绪受到影响,如不能及时破案,任由恶劣影响蔓延,后果将很严重。
为此,市公安局、东港公安分局两级公安机关,专门成立专案组展开调查,力求尽快将犯罪嫌疑人捉拿归案。1月22日,犯罪嫌疑人王某在东营一出租房内被抓,大部分赃款被追回。
495元车票钱打了水漂
张明(化名)是日照海事专修学院大一的学生。
1月13号,他在大学城东升园西门处的售票点买了9张车票。说是售票点,其实就是一块写有“运通客运”的广告牌,和一张小桌子。一名年轻男子坐在桌子后,负责收钱、开收据。
张明说,开始他不敢在这买,总觉得不正规。在旁边观察了两三天,看到卖票人有身份证等证件,加上陆续见到有学生来买,他就放了心,一下子和同学买了9张。
他买的是日照到青岛的长途汽车票,每张55元,加起来就是495元。“车站上是62元,其实便宜不了多少。”张明说在这买票主要是图方便。
当时卖票人给张明的凭证只是一张普通的收款收据,上面写着目的地、乘车时间、票价,盖有“山东日照运通客运有限公司”的财务专用章。
张明的收据上写着16号早上去拿票。可15号他拨打收据上留下的“8200517”,已经无法接通,售票点也人去桌空,他这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造成了同学的损失,张明很过意不去,只能打电话又找朋友借了600块钱,给同学把车票补上。但最后,那些同学还是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车票钱都还给了他,“我一个学生,没挣钱,这些损失要都是我承担,根本承担不起!”
类似上当受骗的还有曲师的高琳琳(化名)和济宁医学院的姜浩(化名),他们分别被骗了175元和100元。
日照行骗 东营落网
接到学生报警后,经过调查,专案组发现,学生们都是被“运通客运”所骗,且卖票人是同一名青年男子。初步统计,共接到56名学生的报警。
深入调查民警发现,“日照运通客运有限公司”根本不存在,这根本就是一家假公司。并且卖票人所出示的名为“马超”的身份证,也是假的,只是为了骗取学生们的信任。
根据报案学生提供的关于卖票人的体貌特征等信息,再调取大学城周边路段视频监控,专案组初步锁定一名王姓男青年有重大作案嫌疑。
随后通过受骗学生指认,确认王某就是卖票人,王某作案嫌疑确定。此时已是1月21日。
经查,王某目前藏匿在东营,当天下午,专案组民警即赶赴东营实施抓捕。
当时,山东省多地市下雪,有的路段高速公路封闭,有的路段路滑难走。为早日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民警不顾天寒地冻,绕路、抄小路,争取尽快赶到东营。
1月21日晚上,在东营市东营区一个出租房内,正在睡觉的犯罪嫌疑人王某被抓。同时,在出租房内还搜到了王某伪造的化名“马超”的假身份证,以及一些收据票据和私刻的“运通客运”公章。
为最大限度挽回学生们的损失,民警又马不停蹄地展开了赃款追回工作,通过对王某的突击审讯,大部分赃款被追回。
一时贪念 害人终害己
王某今年25岁,2010年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他只能偶尔做个业务员混口饭吃。
“以前看到过有大学生包车回家的,觉得这个生意可做,”王某说,1月快过年时,他手头上没有几分钱,这样子没法回家,于是他就想到做个小生意赚点钱。
王某说,他包的车主要发往省内,省外也只发到连云港等周边省市。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一辆车45个座来算,统一平均下来,刨去油费、人力等各项支出,大约一辆车能挣500块钱。
大学城学生很多,且大多都是省内,这样算下来,王某的收入很可观。
“我开始真没想骗学生,”在民警审讯过程中,王某一直强调这句话,但从他事先制作了假身份证这一点来看,他明显有预谋,但他给出的解释是怕麻烦。
1月6日,王某就开始“摆摊售票”,有时在东升园门口,有时在毓秀园门口。开始没有多少学生光顾,可随着假期的临近,加上他特意把假身份证摆在桌子上,陆陆续续有学生前来订票。
1月13日,一些学生拿着收据来换车票,眼看自己无法履行承诺,王某慌里慌张收拾好钱、收据等,连夜逃回东营老家。大学城里的“售票点”,只剩下一张孤零零的广告牌子。
现在,王某表示,自己后悔不已,只因一时的贪念,害得很多学生蒙受损失,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案件告破,警醒犹在。
东港公安分局副局长刘刚提醒,市民、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车票,一旦发现被骗,第一时间报警。同时要及时关注公安微博发布的提示性预警信息,加强防范。
图为犯罪嫌疑人王某(中)被抓获归案。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上海2月17日电 上海质监部门近日发布的通报显示,包括松下、小鸭、LG、长虹、海尔在内的多个知名家电品牌都因产品质量不合格在抽检中“落马”。 质监部门针对家用电动洗衣机产品质量的...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