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岗位
乏人问津
在招聘会现场,记者发现,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的“处境”截然不同,现场出现了明显的本地“热”、外地“冷”的现象。
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外地企业的展位前冷冷清清,几乎没有人上前咨询,而本地企业的展位前则人满为患。部分外地招工单位为了吸引求职者的注意,甚至放声吆喝起来,“过来看看吧,我们公司包食宿,待遇从优!”可是效果却并不怎么好。
青岛泽润木业有限公司的郭经理告诉记者,4个小时的时间里,仅有3名求职者填写了报名表。“我们这次主要招机械操作工、打磨工、包装工、分料工,对应聘者没有太多的要求,不需要工作经验,而且薪酬也比本地企业高,但是达成意向的人却寥寥无几。”
今年24岁的求职者俞超参加工作已有五个年头了,他和姐姐一起来到招聘会现场,希望在本地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俞超告诉记者,自己原本在苏州打工,春节前才回来,不打算再出去了。“虽然外地工资高,可去掉吃住的费用,也剩不了多少钱。在本地找份工作,虽然工资低些,但是离家近,至少吃住都不是问题。况且,最近几年滕州的发展越来越好,有很多工作岗位,所以没有必要去外地工作。”俞超的话道出了多数人的心声。
多数求职者
无明确目标
招聘会现场呈现一派火爆的景象,求职者络绎不绝。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年轻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工作。
在现场,记者随机采访了十余名年轻求职者,仅有两名求职者表示需要一份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其他求职者多数称,只要待遇合适,工作不太累就可以。今年25岁的刘哲,一上午的时间在8个招聘展位填写了报名表,应聘的职务也是五花八门,有司机、业务员、导购员等。“我看着这些工作的待遇还可以,对应聘者没有太多要求,所以就多报了几个名。”
当记者问到对这些招聘企业和工作岗位了解多少时,刘哲摇头表示没有细问。在现场,不少招聘单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求职者来应聘之前都没有太明确的目标,大多没有明确的定位,也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工作,还不想吃苦。“只有心态放平和,脚踏实地,尽可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和要求,在求职路上才能少走弯路。”一家招聘企业的苏经理如是说。
除了对自己需要的工作岗位不明确外,记者在现场还发现大多数求职者都没提前制作简历,即使有简历也非常不规范。“简历能够清晰明确地展示求职者的信息,对求职者来说很有必要。可是,我们收到的简历很少,而且大多数简历都很简单。”大观钢结构公司的张经理表示,精心制作一份简历,不仅是对招聘单位的尊重,也能表现出自己对这份工作的重视程度,还能增加应聘成功的几率。
“技术蓝领”
企业抢着要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一家钢结构企业计划招聘20余名技术员、预算员、施工管理和生产管理人员,但一上午的时间达成意向的仅有5人。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导购员、业务员等岗位对应聘人员是否专业没有要求,但很多年轻人还是不愿意去应聘。前来应聘的齐先生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他比较青睐我市名气比较大的企业,倾向于文秘、办公室文员等工作,认为这些工作比较舒适,而且感觉比较有面子。
今年招聘会,“蓝领”工人的缺口最大。不少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应对“技工荒”,纷纷降低招工门槛,对一些技术工种,例如电工、机修工,学历要求比较低,年龄要求则放宽到50岁以下。在现场,一些具有相关技术资质的熟练工人都能轻松找到相中的单位。
一位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目前应用型人才即“技术蓝领”受到青睐,很多企业喜欢动手能力更强、也更能“安心”的高职毕业生。“技术型人才流动性大,一旦流失也会给企业造成损失。所以还是希望人才能够安下心来做事,企业能发现他们的优点,会好好培养的。”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大学生找工作众口难调,而且选择有趋向性,眼光高,对一些小单位、小企业不屑一顾,这样导致许多岗位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而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大企业对招聘会采取了冷漠态度,只是坐在家里等大学生上门,门槛有些高,让大学生感觉距离有些远。
特约记者 李丹 赵燕
2月17日,“春风行动2013”大型劳动用工招聘洽谈会在人力资源市场启动。2月17日和18日两天,记者走进招聘现场,深入了解了今年招聘会呈现出的各种新变化,亲身感受这里的火爆氛围。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外地岗位明显遇冷,很多应聘者找工作缺少明确的目标。
外地企业招聘展位与本地企业相比,显得有些冷清 渠青 摄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