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笛
顾彬,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
英语翻译界的品牌葛浩文总是先通读一遍原著,再用读者喜欢的方式翻译出来。可以说,他是自己创作了外国人喜欢看的中国当代小说———
3月8日,德国语言与文学创作学会将2013年的约翰·海因里希·沃斯翻译奖授予了顾彬,该奖项是德国最高荣誉的翻译大奖,还第一次颁给了汉语翻译者。一年的时间,顾彬至少有8个月在中国大学里上课,北京、汕头、杭州、青岛,比起许多中国教授,他显得要忙了许多。成为中国海洋大学德语系主任后,顾彬说他有了一个期望,期望能在这里将更多优秀德国当代作家和哲学家的作品翻译成汉语,让中国人更了解当代的德国文学和哲学。
但作为一个学者,他在谈到莫言时还是会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顾彬不掩饰他对莫言作品的不喜欢,就像他不掩饰对鲁迅的热爱一样。
不喜欢莫言的作品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您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要重新考虑对他的评价,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现在思考好了吗?
顾彬:我又回到我原来的观点,我还是不喜欢他的作品。当时我沉默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没有过多说这个问题。我想我应该再看看他的作品,和别人谈一谈。回德国后,我又看了他的小说,跟许多他的读者,还有我的同事说起莫言,结果发现他们基本同意我的观点。我不喜欢莫言的作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作品是讲故事。我不喜欢故事,我喜欢思考复杂的事。在德国,自1945年后,讲故事的时代就过去了。二是作品中所使用的形容词。我忘了是哪本书,他都是在用形容动物的词语来形容人,让我感觉他书中的人都是坏人,都想着杀人,没有爱。这是现实?还是寓言?
但莫言获奖让我认识到一个问题,我不能再说有一种好的文学是被大家都认可的,就像说所有人都应该看《红楼梦》一样。文学已经形成不同的主流,培养它自己需要的读者,读者也都会按照自己的味道来选择作品。我自己也发现我过去特别喜欢的东西,现在不喜欢,过去不喜欢的,现在喜欢了,所以我说现在的我还不喜欢莫言的作品,可能文学也跟发展、跟年龄有关系。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没法说哪一部小说是好的不得不看。
当然,我不否定莫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获奖翻译功不可没
包括莫言在内的中国当代小说家,他们在海外的成功,翻译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顾彬:我翻译了《鲁迅全集》,大概只卖出了1000本。而中国当代小说家的作品在德国最少也能卖出几万本。在英语国家也差不多。虽然我认为德国读者更应该去看鲁迅,因为这些中国当代作家说的问题,鲁迅早就说了。
中国当代小说家在海外的成功,不能不提到葛浩文。他把包括莫言在内的许多中国小说家的作品带到了美国,他是英语翻译界的品牌,只要是他的译本,出版社是认可的,读者可以盲目地去买。因为大家都认定他翻译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
但他是怎么翻译的呢?他曾说自己“忠诚”于作者,但把他的译著和原作一比就会发现,他会删掉很多原著的句子,甚至段落。他总是先通读一遍原著,掌握了大体意思,再用读者们喜欢的方式翻译出来。可以说,他是自己创作了外国人喜欢看的中国当代小说。
比如《狼图腾》这本书,德国有人早就翻译出了这本书,但因为书里涉及一些德国人看来难以接受的思想,德国出版社一直没有出。直到葛浩文的英文版出版后,德国出版社拿来一看,发现他们觉得不好的地方,葛浩文都删掉了。于是德文版也按照英文版的内容出版了,结果卖得还不错。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想莫言的英文版小说应该有两个作者,一个是莫言、一个是葛浩文。
作家只会一种语言就相当于什么都不会
您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的评价,一直是以负面为主。这么多年,中国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们,接受了您的观点吗?
顾彬:根据我的了解,很多人认为我的大部分观点值得谈一谈,其中有很多人同意我的观点。但重要的不是他们同不同意我的观点,而是他们觉得我提出的问题值得探讨。我不一定希望我是对的,这对我个人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觉得我能让他们思考文学上的一些问题,因为我热爱文学。
汉堡有一个作家叫舒尔特,他说一个作家只会一种语言,就相当于什么都不会。因为他无法从别的语言的角度去发掘自己语言的特点。还有,不懂外语,一个作家就没办法评论自己的译本———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被翻译成什么样儿,没办法去看国外原著,没办法与外国同行交流,也没办法给本国人介绍外国同行。你看看“五四”时期的中国作家,鲁迅、周作人,他们不仅是优秀的作家,也是优秀的翻译家,钱钟书甚至会拉丁文。
新闻推荐
近日,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啤酒上市公司陆续发布了2012年年报。百度指数显示,今年一季度啤酒的关注度较之前提高120%。业内人士认为,啤酒巨头2012年的业绩较好,啤酒业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为保证...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