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成员为8名残障人士和3名义工。8名残疾人曾经都是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流浪人员,而改变他们命运的正是这个家里的3名来自青岛的爱心人士。近两年来,他们抛家舍业、扎根滕州,倾尽自己的所有,为四处漂泊的残疾人建起了一个温暖的家,用爱为他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3月21日,记者来到龙泉街道双庙居,对这个特殊的家庭进行了一番探访。这是一个两层小楼,里面窗明几净,布置虽简单,却处处透露着温馨。爱心人士高培忠正忙活着为大伙做饭,令人垂涎的菜香从厨房里溢满整个客厅,而8名残疾人,有的在安详地晒暖,有的正趴在餐桌上等待开饭……据了解,这个家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漂流站”。名字的寓意很简单,3名爱心人士说,流浪的残疾人犹如孤零零地漂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而为他们所组建的家则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让他们可以安心地停靠。
除了56岁的高培忠,另外两名爱心人士分别是他的妻子邹亚芹和65岁的沙秀美。放弃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的他们来到滕州“行善”还缘于一次偶然:2011年的夏天,邹亚芹来到我市参加一个义工活动,活动中,她发现了一名叫关计伦的59岁老人,老人患有类风湿,却无依无靠、无人照顾。那时,一个组建“爱心之家”的想法在她的脑海里产生了。想到就要行动,邹亚芹立刻在滕州找房子、租房子。不久,关计伦老人便成了入住“漂流站”的第一位流浪人士。
据了解,这个特殊的大家庭唯一稳定的经济来源就是高培忠1700多元的退休工资和他女儿每月汇来的1000元钱。“有时,回到青岛,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也会慷慨解囊,为我们捐款。”邹亚芹告诉记者。经济不算宽裕,解决十来口人的吃饭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他们却一直为这个家乐观地坚持着,快乐地忙碌着。几位爱心人士年纪已大,照顾一个大家庭对于几位老人来说有点吃不消,但他们从不言累,因为他们早已把“漂流站”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每个家庭成员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只想给你一个温暖的家”,他们的愿望单纯而朴素。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默默地为这个特殊的家坚守着,而且未来依然会继续……
特约记者 任芳 渠青 文/图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