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初,一条消息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拥有硕士学历、曾做过报社记者的李强,竟然要做一名焊工!
李强是农村孩子,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因此,他一直努力学习,大专毕业后,他边工作边学习,考上了研究生,拿到了文学硕士学位。可是,钱,他挣不过那些种地种菜的童年伙伴,他读大专时的同学,有的成了教学骨干,有人甚至成了富豪,而他还漂在城市,有妻子孩子,却没有自己的房子。
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在导师引导下,放下笔杆拿起焊枪。他只是想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想,他竟因此成了网络和媒体报道的热点人物。
为了学历两次考研
2013年7月30日6:30,青岛大学教授徐鹏绪,带着学生李强来到莱芜,他要亲自送这个拥有文学硕士学位的爱徒到莱芜技师学院学习电焊技术。
1979年8月12日,李强出生在山东省博兴县一个小乡村,1998年,李强高中毕业,考上了山东省滨州师专,2000年7月毕业后,到一所乡镇中学做了语文兼地理教师。
当老师的那段时光,是李强最好的时光,他生活得无忧无虑,可有一年暑假,李强到上海拜访朋友,在人才市场见到的景象,让他心理失衡了。那天,李强本想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他看到,一家商场招聘售货员都要本科学历,英语还得过四级。随后,他又到了北京,见报上的招聘信息,也是“唯学历是用”。
李强感到自身学历的不足,回到滨州后,他向读师专时的班主任宁彩云倾述心中的苦闷,宁老师鼓励他考研。2002年10月,李强报考了聊城大学古籍整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却未能如愿。
2003年春节过后,李强辞去工作,揣着200元钱到青岛找工作,住在一个建筑工地。半个多月后,他被一家广告公司聘为业务员。拉了三四个单子后,老板发现他文学功底不错,就让他做了采编工作。
2004年10月,李强报考了青岛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一次,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2005年9月,宁老师送李强去青岛大学报到,并将他介绍给了自己的恩师徐鹏绪教授。
徐教授申请到一个国家级课题——《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后,李强就跟着他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2008年10月31日,该课题获得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发的优秀结项证书。《光明日报》对此做了报道。
2008年6月28日,李强研究生毕业了,他觉得自己的学识比三年前厚重多了。
为养家放弃心爱的工作
然而,毕业了,就得找工作,同班20多个人,找到理想工作的只有两三人。李强投出多份简历,都没有得到理想的回音,最后,通过徐教授推荐,他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文案工作。
具有硕士学历的李强,做这份工作可以说游刃有余,但他并不满足。2008年8月底的一天,李强在网上看到,江苏一家报社招聘记者,就投了一份简历,几天后,对方打来电话,让他去参加考试。李强去了江苏,参加了笔试,通过了面试,他被录取了。这时李强已结婚3年,妻子是他读研时的同学,儿子也两岁了,尽管舍不得和妻儿分离,但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他还是去了。
做记者,李强如鱼得水,工作挺顺利,两个月实习期过后,他成了跑线记者,工作能力得到了报社领导和同事的肯定。然而,生活中的每一天,一睁开眼睛,到处都需要钱,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报社,李强虽然工作得非常快乐,但是,收入并不是很理想。
那点工资,应付他一个人的生活还可以,但要照顾家庭,则捉襟见肘。当时,妻子的收入不高,他在青岛的家,房子是租的,儿子快上幼儿园了,扣除这些费用后,一家三口的生活都成了问题。在无数个夜里,李强久久不能入眠,他内心在煎熬,人在憔悴。当记者的确和自己专业对口,他也很热爱这个工作,可自己不能给妻儿带去幸福,这样的日子有意义吗?
李强曾想在当地或就近给妻子找份工作,但想尽办法也未能如愿,李强决定辞掉工作,回青岛。
2009年2月,李强回到了青岛,到一家职业学院做秘书。后来,经朋友介绍,他来到一家餐饮公司做人事、行政工作。这时的李强,已不再清高了,生活的压力,迫使他放下对文学的热爱,他知道,目前,挣钱养家,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期间,李强咨询过做凉皮、做爆米花、做煎饼果子的技术,看到一个同事每天下班后摆摊卖零食,一个月赚了三四千元,他羡慕不已。后来,他工作之余去给人修电脑、修打印机,但根本赚不到多少钱。
深刻反思人生得失
进入2013年,已经34岁的李强,而立之年已过,事业却没有立起来。虽然有了青岛户口,却未真正融入青岛的生活。以他目前的收入,要想在青岛买一两万元一平方米的房子是天方夜谭。
在无数个苦闷得睡不着的夜里,李强思考总结着自己这些年的得失,渐渐地,他想透了,他找到了症结所在:人生的道路就如挖井,你的人生是不是成功,是不是过得快乐,不在于你挖了多少口井,而在于你挖没挖对地方,有没有挖出水。
李强在心里假设,大专毕业后,如果自己一门心思当教师,业余时间提高学历,守着这口井一直挖下去,那他现在或许会有所成就了。但这不是他,这不符合他的性格。
一番深刻的反思过后,李强觉得自己的路并没有走错。大学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使他的文学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正如他的导师徐鹏绪教授所说的,“人文科学是一种“软”的科学,它的用处就在于它“无用而有大用”,但这个“大用”必须赶上一个机会。”在徐教授的指导下,李强决定走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放下笔杆拿起焊枪
李强研究生毕业时,徐教授曾数次劝他:“与其在公司里头耗着,不如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创业。”
可当时,老教授这番话,李强没有听进去。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李强,再次来到恩师家,请老师指点迷津。徐教授想了想,对他说:“你去学焊工吧!”
两年前,徐教授家的管道坏了,打电话请了一个电焊工来修理,不到半小时,这个电焊工就挣了300元钱。
2013年7月的一天,莱芜技师学院副院长陈明光到青岛大学参加一个培训班,结识了徐鹏绪教授。徐教授在与陈院长的闲谈中,谈到了李强,并推荐他到莱芜技师学院学习。陈明光当即拍板接收,并说:免学费!
2013年7月30日,年近7旬的徐鹏绪教授,带着李强,乘车到莱芜报到,据校方称,李强是这个学院有史以来招的学历最高的学生。
李强没有想到,自己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竟然在一夜之间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面对这一切,李强只是笑笑,弧光闪闪中,他觉得自己的心从来没有这么踏实、安静过……
文/图洪树
作者授权本报申明:所刊之新闻特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新闻推荐
50吨油泄成河 一辆油罐车与货车相撞油罐被撞破漏油沿开发区泰山路淌出去500米
...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