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淄博十一中教科研主任,淄博市第二届教书育人楷模。执教22年,有10年忙着送毕业班;女儿17岁了,一直认为妈妈把母爱都分给了她的学生们;从家里到学校,一段不长的路,却成了李华生命中最重要的轨迹。李华说:“没有丹心,琢不出美玉;没有细雨,润不了嘉禾;没有智慧,收获不了成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教育就无从谈起。教育是一门艺术,探索永无止境。”
A悠悠慈母心:自己的娃羡慕别人的娃
今年上半年,李华带高三毕业班。6月9日高考最后一天结束后,她终于松了口气,对即将中考的女儿说:“还有不到10天就考试了,我帮你复习语文吧。”“妈妈,我自己能行,况且老师把考试重点都讲过了,再说,只剩几天时间了,您就别操心了。”听到乖巧懂事的女儿这样说,李华心里有些愧疚。自从女儿出生,作为母亲,李华总是感觉自己没有尽到职责。对女儿,对这个家,李华付出的确有限。记忆中女儿对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6点为女儿做好早饭后,李华就急匆匆往学校赶陪学生们用早餐,中午回到家,看到一桌子饭菜女儿只吃了一丁点儿,晚自习后回到家10点半了,女儿已经睡了。小时候女儿曾不解地问李华:“当老师的妈妈是不是都不顾家,把爱都分给了学生们?”面对幼小女儿的质问,李华心疼得无语。是的,在她心中,学生们就是她的一切。
“老师,我在大学当选学生会主席了,特别感谢您对我的培养,祝节日快乐!”“老师,注意身体,工作可不要太辛苦哦!”……
今年的教师节,李华老师的手机像往年一样繁忙,一条条饱含深情的祝福短信从大江南北汇集而来,而到了李老师这里,就变成了股股暖流,看着这些洋溢着青春气息和温暖关怀的短信,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她的面前。“这条是去年考入武汉大学的邱贻馨的短信,这孩子啊,每到端午节都会给我送来几个粽子,都是她奶奶亲手包的;这个是张鹏的短信,今年考研了,他是过敏性体质,现在已经好多了。……”谈起她的学生,李老师的眉宇之间洋溢着别样的光彩。
“给学生信心,给学生力量,用耐心和等待,倾听花开的声音”作为高三班主任,这是她的教育感悟。学生小徐刚上高三的时候,他的父母却因为家庭矛盾闹起了离婚,为了财产分割和抚养权争执不休,三番五次逼迫孩子表态。小徐的情绪波动很大,成绩也一落千丈。作为班主任的她,一趟趟往小徐家跑,多次与家长沟通,不断打电话,对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她的诚心和爱心感动了家长,他们答应暂缓处理家庭矛盾,一切以孩子的学业为重。同事们说她不仅教育孩子,还负责教育家长。有天晚上,小徐悄悄给李老师塞了一张字条:“李老师,感谢您,您挽救了我们家,您挽救了我。”只要是为了学生,所有的困难她都可以克服,只要是为了学生,所有能做到的她都会去做:高三拼的是毅力、体力,她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有充沛的体力,她悄悄为班里两位贫困生定了两份高钙奶,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她用的是家长的名义;寒假刚过,她和学生一起住在宿舍,聊得很开心,为的是缓解春节刚过的想家情绪;学生考砸了,可以扑进她的怀抱大哭一场,哭过了,可以轻装上阵;深夜十点半,她会把生病的孩子领回自己家,吃药,休息……
细雨春风,沐浴生心。无私的付出换来的是骄人的回报。2005年她所带的班级获团市委优秀团支部称号,高考本科上线率86%。
B浓浓师徒情:自己的恩师与别人的导师
执教22年,李华最难忘怀的是自己的恩师吕熔老师。1991年,作为优秀毕业生,李华被分到淄博十一中当语文老师,虽然学习成绩好,但真正站上讲台,李华心里还是没有底气。当时的语文组长就是吕熔老师,虽然快退休了,但教学严谨,对李华要求特严,往往是第一节大家听吕老师的公开课,接下来就是李华上台讲课。缺少课堂经验的李华觉得很受难为,经常课后一个人偷偷抹眼泪。
当时,淄博十一中的校址就在市中心医院南面,挨着电影院很近,许多年轻人周末会去看电影。可是李华很少去影院,周末除了读书就是琢磨教案。在吕熔老师不厌其烦精心指导下,面对学生,李华终于可以从容不迫地上语文课了。6年时间,李华带了两届初中毕业班,从一名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
“教学,就要全力以赴地教好”,这是李华教学的原则。她坚持订阅《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等专业刊物,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不断充实和丰富自我。读书、听课,研究教学理论,撰写论文,她心无旁骛,凭着一股子能钻研的拼劲,初中教学、实验教材教学、高中教学,都能从容驾驭。
如今,年过7旬的吕熔老师已经退休多年了,现在青岛定居,每年春节,李华都会打电话问候自己的恩师,向他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她也希望自己能像吕老师那样,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青年教师。
“我觉得这个课堂设计还需要再改进……”深夜,在静谧的校园里,语文组办公室的灯光还亮着,后天就是青年教师小于参加市优质课的日子,李华和备课组的几位老师一起和她在“磨”课。
“参加优质课的过程是个很辛苦的过程,那几天,李老师一直陪着我,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有时候我都想,算了,就这样了。可是李老师却不同意,在业务上,她就是如此较真。但正是有了她的严格要求,我们青年教师才得以迅速成长”小于谈起李老师对她的帮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候,她给我们评课的时候,总是一针见血,不留情面。让人很下不来台,但没有这样一种批评的声音,我们不可能进步,很可能取得一点小成绩就飘飘然。”青年教师小王谈起李老师,满是敬重的神情。
淄博市优质课一等奖、淄博市教学突出贡献奖、淄博市教学能手、淄博市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秀教师,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一项项闪光的荣誉,印刻着李华一路前行的足迹。
2010年,李华担任学校教科研主任,2011年她组织参与的课题《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获山东省“十二五”课题立项,2012年组织参与的课题《关于促进高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获淄博市规划课题评审一等奖,被列为市“十二五”重点课题。
“我不是聪明型的人才,取得任何点滴成绩,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去干好。”面对荣誉,李华总是很冷静很谦虚地剖析自己。
C漫漫教学路:“铁娘子”工作起来不要命
2005年8月,李华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和家人享受难得的假日时光,一个电话,就让她匆匆结束了行程;一纸调令,她被调任到学校初中管理岗位,面对学校领导期待的目光,面对自己职业生涯中新的挑战,她二话没说,坚决服从学校全局安排,勇敢挑起了重担。
学校初中部正在草创阶段,一切刚刚起步,一切工作都陌生而毫无头绪,她面临的是全新的挑战,从高三送考,到执教初一,从一个教研组到一个学校,现实要求她:从头开始、二次创业。责任驱动她:放下荣誉,成绩归零。“那时候,人员也不到位,我是唯一一个管理干部,身兼政教、教务、生活后勤等多方面职责。既是管理者,又是所有环节的实践者,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好像闲下来喝一口水,都是一种奢侈。”
为了做好管理工作,她自己以身示范,早起晚归。作为初中部副校长,她和任课老师一起探讨、实践课改,和班主任一起做细致入微的学生德育工作,和生活老师一起值班查宿、指导内务。对于第一次住宿的同学,她晚上查宿,一定会关注指导,手把手教孩子叠被子、洗袜子;学生与家长沟通出现问题,她亲自到学生家家访解决矛盾……从早操到晚休,从学习到生活,她早来晚走,关键时刻、第一现场都会出现她的身影。那时候人们眼中的李华,每天步履匆匆,不苟言笑,有着处理不完的事情,浑身充满着使不完的劲,于是“铁娘子”的绰号悄悄在老师们中传来了。“这个“铁娘子”干起工作来不要命,根本没有时间概念,对各项工作要求又高,而且细致周全,又专业又敬业,不达目的不罢休。”当时和她一起共事的同事如此评价。
后来,李华又被调到高三级部,负责年级教学工作,同时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无论是初中部的负责人,还是级部教学的管理者,无论是教研组长、班主任,还是教科研处主任,每一项业务,每一份工作,她都认真负责,以专业的水准,敬业的态度,把每一份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于启瑞是高二十七班的美术特长生,今年9月开学后,李华教他们班的语文课。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于启瑞和班里的同学都很喜欢上李老师的课,他说李华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并没有因为他们是特长生,文化课底子差就放松对他们的指导和要求,这让他们班里的同学重新树立了学好文化课的信心。李华认为一个优秀的班级体决不仅仅是成绩优秀,一个仅仅为了成绩而努力的班集体体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潜力,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要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习,对待人生,尊重、宽容、团结、信任,是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没有丹心,琢不出美玉;没有细雨,润不了嘉禾;没有智慧,收获不了成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教育就无从谈起。李华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探索永无止境。
(晚报记者殷少梅通讯员于金立张敏)
新闻推荐
老爸加好友,女儿“感觉被偷窥” 大四女生微博晒男友照片惹训斥八成子女反感父母网上“监视”
...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