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起,青岛市开始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所有中小学校长都将告别行政级别。本学期率先给市属中小学48名校长摘掉“官帽”,而建立以职级为核心的校长管理制度。(据新华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基地,理应远离各种功利,以饱满的状态和全副精力投入到教学事业中去。但学校行政级别的存在,矮化了教育,既严重影响学校的独立性、自主性,也使学校官场气氛浓郁。
取消学校行政级别,推进政校分开,有利于学校管理者集中精力办好教育。摘掉“官帽”,淡化了校长的“官本位”意识,他们不必为官位升迁费心劳神,也无须担当迎上承下的“社会活动家”角色,可以一心一意搞教育,使才学识在教育管理中得到最大化发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学校等事业单位“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然而,多年来,试点“去行政化”的单位众多,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去行政化”者鲜见。主要原因在于,行政级别背后附着的巨大利益在拖后腿。
学校行政化的背后是资源的配置权和话语权。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经费申报、与地方政府打交道方面,行政级别的高低往往意味着能获取多少资源。同时,学校有行政级别,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可为一些官员提供升迁的台阶;对于学校的领导来说,则可一边是学者、一边是官员,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通吃。学校和主管部门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自然都不愿意真正取消学校行政级别。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这意味着,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将成为全国未来教育改革的重头戏。改革不仅要取消形式上的行政级别称谓,还要下决心拿掉依附于行政级别之上的多种待遇、职务等利益。推进触及既得利益的改革,不能由既得利益者——包括行政部门、学校行政领导来制订改革方案,他们必定会对取消学校行政级别持保守态度。同时,在制订方案过程中必须听取一线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家长的意见,让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更科学、更见实效。
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只是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的一方面。去行政化不是学校孤立的改革,而是一整套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要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要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政府真正向学校放权,学校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分离,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管理者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让更多学校回归教育本位。
□马文庆
新闻推荐
本报2月18日讯(记者 朱新宇)今天上午,记者从市音乐家协会了解到,由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办,省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学术委员会、市音乐家协会共同承办的第二届山东省青少年学生钢琴...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