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公布。意见确定,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前不久落幕的市人大十七届四次会议上,杨宜新市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必须整合资源、统筹推进。
如何更好地推进德州市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本报邀请部分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
现代农业要在“优特名高”上下功夫
高焕喜(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会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团长、教授):农业发展必须走现代化的路子。现代农业是当前各国的一种主流农业,不在比重大小而是一个方向。那么,现代农业应该怎么走,衡量标准是什么?我认为,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在于 4个字,即“优、特、名、高”。
“优”就是产品优、结构好,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基本的。
我们搞农业就要搞优质农业,只有优质产品才能撬开高端市场,卖到好价钱。我听德城区馨秋生态园的负责人介绍,他们生态园产的有机富硒德玉梨抗氧化能力特强,切开后几十个小时不氧化、不变色,深得消费者欢迎。一个这样的梨能卖到几十元,而普通品种的梨一斤才卖几元钱。这就体现了优质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尽管目前市场还不能完全做到优质一定优价,但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只要有优质产品就会有好的效益。
“特”就是产品有地方特色、有区域特色、有特殊的品质、有特殊的功能。比如德州扒鸡就是非常具有地方特点的产品,应该说做的不错。但据我所知,平原鸽子也是比较有名的,而且营养价值比鸡更高,如果 “平原生态鸽”开发出来,更适合当今人们追求健康的消费潮流,这个品牌如果操作好,很可能成为德州的第二张美食名片。
现代农业养殖,只有突出地方、区域特色,才能具有特殊的品质、特殊的功能,在市场上就会有特殊的竞争力,才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名”就是出名品,发展现代农业应该以名牌为抓手。青岛马家沟的芹菜平时能卖到200多元一斤,即便是去年普通芹菜最便宜5角钱一斤的时候,章丘鲍芹依然能卖到30至60元一斤,靠的就是名牌效益。
“高”就是要有高效益。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最重要的就是高效益。农民生产有高收益,企业才会有高回报、高利润,农业化发展之路才能行得通。
(记者 王育恒 整理)
提高效益是种粮积极性的保证
傅汝仁 (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现了把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地位,上升到了基本国策。
此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德州是个传统农区,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是国家的重点粮仓,为国家粮食安全做了很大贡献。但是种粮效益太低,积极性上不来也是一个大问题。
国家一再强调保证粮食自给,这为搞规模种植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带来了赚钱的机会,但需要配备新型农业主体,来构建新型农业体系。
政府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合作也好,培训也好,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种粮科技水平和经营水平。没有一定的土地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效益,就要推进土地流转。
作为德州而言,土地流转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此外,要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这是目前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因此,要因地制宜,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我认为,现代农业和产业化是分不开的。产业化必须龙头企业的带动,这个龙头不是谁给 “封”的,而是在产业化过程中形成的,谁的能力大,谁能为农民提供更大的效益谁就是龙头。
农业为什么产业化呢?就是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光生产不行,生产环节的效益非常少,而加工和流通环节却取得较好的效益。要把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补贴给农民,这样农户才能和企业真正形成共同体,只有产业链条的利益调节一致,产业化才能深入发展起来,龙头企业才能有生命力,也就是产业一体化,这是已经形成共识的发展模式。
(记者 李俊德 整理)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秦庆武 (山东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德州是农业大市,要成为农业强市,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由之路。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内容都在发生着变化,变化的共同指向,就是构建并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的需要。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我觉得,政府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如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然,还要重视尖端农业创新技术的重大突破和普及应用,增加科技投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同时培养高素质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群体,共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前些年,我曾去过中澳集团,这个集团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产业龙头,带动了当地大量农民致富。作为农业大市,德州劳动力比较充足,老百姓比较留恋土地,农闲时节多在家门口务工,但德州的大企业比较少,因此培育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政府应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要鼓励民间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
(记者 王育恒 整理)
引导土地托管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张友秋 (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面对农民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青壮年农业劳力严重不足的现状,如何解决好地怎么种、由谁种的问题,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
从德州现实情况看,目前多数农民仍然离不开农村,小规模农户仍是生产主体。要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集中、规模管理和运作,实现城镇化,要通过不断发展社会服务组织来解决他们现实中遇到的困难。
所以,当前和将来一个时期,鼓励和引导农民将手中的土地使用权托管给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经营,是一个很具有操作性的途径。
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有转包、出租、借用、互换、合作社托管、转让、入股等方式。因为合作社托管没有改变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没有流转费用,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就不用承担这部分成本,而农民承担风险低,双方都容易接受,对地处鲁西北平原的德州而言,更具有可复制性和持续性。
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土地托管,能够节省土地流转的资金,减少承租方的风险成本,还需要专业化服务为其发挥支撑作用。只有做好专业化服务,为农民、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服务,包括征地、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才能实现降低成本、减少用工、增加收益的综合目的,最终保证土地托管成果,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记者 王育恒 整理)
现代农业要走社会化专业化之路
丁萃华 (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今年德州市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 “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0万亩,新发展家庭农场150个、农民合作社500家”。我认为土地流转中无论是家庭农场还是农民合作社都应该走一条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社会化服务是土地流转中组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好了,才能提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水平。过去小农经济都是分散的、孤立的、相互不联系的,要承担市场、自然的双重风险。
自然风险就是农业生产中受气候自然灾害的影响;市场风险就是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的不稳定性和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农业经营的双重风险,因此组建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就需要一些合理的社会化服务机构。
社会发展的越快,要求社会化服务越高,专业化越强,社会化服务越强,这是一对孪生姐妹。在社会化服务当中,农技人员的技术水平越高,越能降低农业成本、提高作物产量。专业化服务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和支撑。
对于我们来讲,从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就以家庭生产为主,缺少组织化、专业化的服务机构,这样的最大弊端就是每家每户往外销售农产品时,没有市场的话语权,因此组建合理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尤为重要。
目前,各地都在组建一些农业合作社和一些专业化的服务机构,这是很好的现象,因为规模化种植和专业化服务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形成大规模的合作社,才能优先考虑招标运作、规模种植,而社会化服务组织则可以承担这些工作。(记者 李俊德 整理)
建设美丽新农村须规划先行
王明友 (德州学院生态与园林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近年来,德州市不断探索,积极推进两区同建,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走出了农业大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我在调研中明显感受到,德州市很多县市区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做到同步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经济园区。新型农村社区都配套建设有产业园区,有的是工业园区,有的是商贸物流园区,而大部分则是农业产业园区,比如,蔬菜、苗木、花卉、养殖等。
产业园区一般都采用租赁农民土地,农民进园打工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不方便、效益低的问题,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和租金、工资双份收入,促进了农民增收。
社区建设在时序和空间布局上能够科学统筹,并以乡镇驻地为重点,实施县城和乡镇驻地周边、交通干线周边和产业发展聚集区、农村观光旅游区“两边两区”突破战略。
此外,各地以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试点为动力、以农民专业合作为组织形式,按照产业生态高效的要求,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
当然,在两区同建规划过程中也要注意,既积极推进又结合实际。比如离中心城镇偏远一些的农村,就适合小院式住宅试点,因为二层楼的小院能保证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习惯。
公共资源要合理的配置,比如垃圾的处理、暖气的供应、教学点的布局,都要合理规划。否则,容易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记者 李俊德 整理)
■链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整建制粮食高产和玉米千亩吨粮创建,深入实施高产创建以奖代补支持政策。整合土地整理、小农水建设等政策性资金,集中连片抓好2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挥供销社基层网络优势,新建优质安全蔬菜产业园区20个,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家以上。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农村社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同步推进,优化村庄布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两区同建将充分利用新型农村城镇化融资试点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优先安排城中村、城边村和乡镇驻地,打造精品社区30个;每个县(市、区)建成3至5处万亩以上的大型现代农业园区,每个乡镇建成2处500亩以上的特色农业园区。——摘自1月13日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新闻推荐
■省首届够级大赛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