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而这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
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就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得得地颤抖。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
(摘自莫言《故乡过年》)
邓小平连续7年在上海过年
春节经常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最为奔忙的时刻,让我们看看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过春节的。
1980年春节,邓小平和华国锋、李先念三位领导人一起出席首都党政军民春节联欢会。这是一个有三万多人参加的气氛热烈的晚会,参加者还包括王震、邓颖超、徐向前等革命元老。复出的邓小平无疑是晚会上最为让人瞩目的中央领导。复出不久,邓小平就果断启动了改革开放。
1983年春节,邓小平和老战友彭真一起,在杭州观看春节联欢会的节目,他还视察了农贸市场等地方。
1984年春节邓小平早早离开了北京。1月24日,在初春灿烂的阳光里,邓小平和家人登上深圳国际商业大厦22层顶楼天台,凝望夕阳映照下的深圳新城区,然后对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梁湘说:“都看清楚了。”
1984年2月1日除夕,邓小平和老战友王震、杨尚昆在广州过年,并与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一起参加春节联欢。正月初六,他赴厦门特区继续考察,所见所闻令他欣喜。
考察回北京后,邓小平找几个中央领导人谈话,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纳入开放范围。
在广东期间,邓小平还挥毫泼墨,为特区的争论一锤定音:“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5年春节,邓小平再次出现在广州白天鹅宾馆,邓颖超、徐向前、王震、杨得志等革命元老陪伴左右。初三、初四他分别会见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和马万祺。
1986年春节,邓小平回到了家乡四川,他已经半个世纪没有回家乡过年了。
从1988年开始,邓小平连续7年在上海过春节,思考和启动浦东开发。
1991年春节,他对陪同的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说:“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鲁迅在上海怎样过春节
鲁迅是1927年10月到上海的。他在上海过的第一个春节,是1928年的春节。鲁迅日记1928年1月22日载:“星期。雨。下午往市买药及水果。下午得小峰信。得方仁信。旧历除夕也,夜同三弟及广平往明星戏院观电影《疯人院》。”大年夜只是与家人去戏院看了场电影。23日又记:“旧历元旦,昙,午后小雨。”估计这天鲁迅和许广平都没有出门,就在家里看书、写作;天天都看书写作,日记就不记了。初二、初三各有三四位朋友来访。26日初四记载:“晴。林玉堂及其夫人招饮,午前与三弟及广平同往,席中有章雪山、雪村、林和清。晚往内山书店,无所得。”去老朋友林语堂那里吃饭,遇见了绍兴同乡、开明书店老板章氏兄弟。
鲁迅1929年的春节过得更是平常。转眼到了1930年,1月29日记:“晴。晨托扫街人寄友松信并什器八件,贺其结婚,又以孩子衣帽各一事属转夏康农,贺其生子,午后得复。下午侍桁来。”这天正是除夕。30日记:“庚午元旦。晴。午后得羨苏信,二十五日发。下午侍桁来。夏康农、党修甫、张友松来。”这次除夕和元旦好像比往年热闹一点,其实张友松、夏康农、韩侍桁都是经常与鲁迅往来的翻译家,张、夏正在办春潮书局,当然这些朋友大年初一跑来也有拜年的意思。31日初二记有:“晴。上午同广平携海婴往福民医院种牛痘。”海婴于1929年9月27日出生,父母十分欣喜,家务事也就多了起来。2月1日初三日记有:“大江书店招餐于新雅茶店,晚与雪峰同往,同席为傅东华、施复亮、汪馥泉、沈端先、冯三昧、陈望道、郭照熙等。”大江书店由陈望道主持,这次是为筹办《文艺研究》杂志聚餐。鲁迅一周后就写出《<文艺研究>例言》,后又参与该杂志编辑工作。鲁迅春节期间就在为该杂志忙碌。
鲁迅日记1931年2月16日记:“昙。……旧历除夕也,托王蕴如制肴三种,于晚食之。径三适来,因留之同饭。夜收水沬书店版税七十三元六角。付南江店友赎款五十。雨。”值得注意的“南江店友”,是指1月17日在东方旅社被捕的柔石等二十多位革命者。鲁迅闻讯,为防反动派株连迫害,于1月20日“下午偕广平携海婴并许媪移居花园庄”。2月14日“午后访蔡先生,未遇,留赠《士敏土图》两本。”原是去请蔡元培设法援救柔石等人的。2月16日王蕴如(周建人夫人)烧的三种菜,是在避居中食用的。鲁迅日记2月17日记:“辛未元旦。雨雪,午霁。下午寄小峰信。”这年春节鲁迅是在离家避难中度过的,直到2月28日才回家。其实,柔石等二十多位革命者已于2月7日被反动派秘密杀害,鲁迅无法及时得到准确消息。
鲁迅日记1932年1月30日记:“晴。下午全寓中人倶迁避内山书店,只携衣被数事。”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鲁迅寓所在战火中。幸有内山书店老板招呼,鲁迅全家和周建人全家避入书店三楼。因未带纸墨,住室中窗户又都被遮住,无法记日记,后补记的日记中,2月1日至5日都写“失记”。2月6日记:“旧历元旦。昙。下午全寓中人俱迁避英租界内山书店支店,十人一室,席地而卧。”日前内山老板去日本,根据他临走前的安排,由书店职工引领鲁迅等人到支店避难,这支店在今四川中路福州路附近。到3月19日,鲁迅一家才回北四川路旧寓。这年春节,鲁迅是在侵略军炮火下的避难中度过的。
鲁迅日记1933年1月25日记:“下午往中央研究院。晚冯家姑母赠莱菔糕一皿,分其半以馈内山及镰田两家。得季巿信并诗笺一枚。旧历除夕也,治少许肴,邀雪峰夜饭,又买花爆十余,与海婴同登屋顶燃放之。盖如此度岁,不能得者已二年矣。”冯家姑母是许广平姑母,姑丈姓冯。烧几个菜,请老朋友冯雪峰一起吃年夜饭,又携五岁爱儿登屋顶阳台放花爆,其乐融融,令人神怡,这是前两年的春节所不可比拟的。26日又记:“旧历申年元旦。昙,下午微雪”,夜为许寿裳、日本画师望月玉成、台静农书写诗笺,这也是兴致盎然的事。
鲁迅1934年春节是在和朋友交往中度过的。1935年春节忙于写信寄信,与平日无异。
鲁迅日记1936年1月23日记:“微雪。上午得徐懋庸信。得张慧信并木刻四幅。得逸经社信。”24日记:“阴历丙子元旦。雨。无事。晩雨雪。”值得注意的是徐懋庸来信。历史到了转折关头,文坛往哪里去,也就发生了争执。先是争左联要不要解散和怎样解散,后是争提倡“国防文学”还是“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当时文委和左联的领导人很少与鲁迅见面和沟通,而是叫徐懋庸当联络员,来回转告双方的意见。转来转去,以致鲁迅发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使争论达到了高潮。除夕收到徐懋庸的信,意味着鲁迅在大年初一也得思考争论的事。
许广平在《元旦忆感》中说:“我们无所谓元旦,也无所谓节日的。”鲁迅过春节也像平常生活一样,节俭朴实,又丰富多彩。他在上海所过的那几个春节,实在可说是鲁迅在上海的人生历程的缩影。
廖仲恺婉拒金华火腿
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抱病北上,行前嘱托时任广东省长兼财务部长的廖仲恺和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等人留守广州,司理党政军要事。
临近春节时,蒋介石特派人送一只金黄油亮的金华火腿到廖仲恺家,托言家乡特产,吉节品尝,盼廖笑纳。
廖仲恺认为,革命同志之间不宜互送厚礼,况且当时政府银根紧,须节约每一个铜板。他立即跟蒋通电话,先感谢蒋的盛情,但表示不能收下此厚礼,请蒋将火腿转送给孤儿院老人院。
在旁边的夫人何香凝对廖仲恺的做法深表赞同,并随即附上带枝叶的大红桔子八枚,请来人连同金华火腿一起带回。
刘伯承让百姓吃上过年饺子
抗日战争的时候,刘伯承指挥过一场叫香城固的战斗,战斗之前,正赶上过大年。为了让老百姓过年能吃上饺子,刘伯承亲自布置部队做警戒,又指挥部队从侧面把敌人引到偏僻的深山沟,保护老百姓到枣林里包饺子吃。
对于这件事,当地的乡亲们都念叨说:“不是刘师长(刘伯承)派队伍站岗,俺们哪能吃上饺子过年呐!”
刘伯承时刻关心群众的利益,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1942年,刘伯承的小女儿诞生,刘伯承依照“密切联系群众”的意思,给女儿取名叫“密群”。
冯骥才过年非常忙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置办年货是为了寓意来年的丰足,因此冯家置办年货要备足八样:玉丰泰的红绒头花、正兴德的茉莉花茶、津地吊钱、彰州水仙、宁波年糕、香烛供物、干鲜果品、生熟荤腥。
另外,冯骥才过年要打扫屋子,装点过年的气氛。他总是拿吊钱、福字门、花灯笼之类把房间里里外外做布置,还要贴楹联和吉祥图画。
过年时到郊区的农民集市去逛逛,是冯骥才养成的过年习惯。他说,这是为了去感受一下年的氛围和劲头。要说年味浓,还得到乡间。冯骥才在赶集的时候,看着大姑娘小媳妇们挑选窗花,看着扛着猪头的兴冲冲的大汉,觉得年的气息扑面而来。
当年,剪纸担当起点染年意的主角,所以过年时,冯骥才也少不了去天津的天后宫买剪纸,把年的味道带回家中。
过年期间,冯骥才最重要的事情要数祭祖了,他家有四幅祖宗像。除夕之夜,悬挂这几幅祖宗像,像前摆放供案,燃烛焚香,以示感恩之情。
此外,过年的时候,冯骥才还会在墙上挂上几幅珍藏多年的古版杨柳青年画,像道光版的《高跷图》、咸丰版的《麟吐玉书》和《满堂富贵》等,冯骥才喜欢从这些老画上感受昔日的风情。
香港富豪过年享受天伦之乐
被香港地产界尊称为“四叔”的香港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过去每年春节时最快乐的事情是带着他的爱子家杰和家诚一起到国外旅游,比如去加拿大滑雪,在享受大自然乐趣的同时,尽享天伦之乐。
香港富豪李嘉诚在过年时总是和儿子李泽钜、李泽楷等一家人在一起辞旧迎新。李家有一条家规,这就是:李家的成员无论在哪里办什么大事,过年时都必定要回家吃年夜饭。所以,李家的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无论在做什么大生意,过年时都会返回香港,一家人团聚。
刘德华百万红包送父亲
香港明星刘德华的家有一个习惯,逢大年初一早上儿女要向父母“敬茶”,父母对第一个敬茶的儿女会额外多赏一个红包。刘德华总是抢着第一个给父母敬茶,所以没有少拿红包。刘德华还有个不拆红包的习惯,每年收到的红包全部放进一个柜子里,至今已有三四千个。“红包是吉利,我又不等钱用,不如存起来,慢慢就堆积如山,其实这个习惯不错,等于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存钱。”刘德华说。说到送红包,刘德华最大的一个红包(百万元)是送给爸爸的。
(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两名受伤男孩在医院接受治疗...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