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是全省第七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的县市。这标志着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市技术创新调整迈出了重要步伐,企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果。
跨越发展势头好
改革开放30多年,全市工业逐渐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工业产出规模逐年跃升,成功跨越了十亿、百亿、千亿、两千亿四个台阶。从1995年到2009年突破1000亿元,用了14年时间,从1000亿到2000亿仅用了短短4年。
全市工业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门类齐全、分布广泛的发展格局,囊括了18个行业360多个门类。注册企业140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2家,数量居全省县市首位。
当前,我市制造业企业正在从产品结构、创新机制、市场战略等多方寻求突破,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千亿级高科技机电产业链和航空、家电、冷链、数字化装备、锅炉及辅机、风电、金属结构制造和生物医药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引领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格局意义重大。2013年高科技机电产业链产值突破950亿元,增长19%;七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50亿元,增长18.5%,其中金属结构制造产值突破150亿元。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8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
科技创新速度快
我市工业缘何快速扩张?工业产值缘何大幅递增?科技创新无疑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成果的主导力量之一。
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2013年是成果丰硕的一年,我市与西安交通大学、(下转第二版)(上承第一版)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1个,与西安交通大学院签订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框架协议,3D打印、海底发电设备、环保物联网等一批世界前沿技术成果加快转化孵化。德固特、青岛锻压创造出全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动胶州制造加速向胶州创造、胶州设计提升。
去年以来,我市重点推进350家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培育了春明物流、福润德等10家“青岛市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推荐柏兰食品等14家企业和“张氏机械物联网生产智能管理系统”等18个项目列入青岛市项目库。此外,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新增青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个,总数达到38个,技术中心认定数量持续保持双位增长;新增青岛市级以上驰(著)名商标、名牌产品26个,总数达到128个。
优化服务不放松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和引导,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政府不断转变观念、调整职能、创新的过程。
为壮大地方经济实力、激发企业活力,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意见》等扶持政策,设立1亿元的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化改革,建立“6+1”镇办集中执法模式,创新工商登记后置审批,加速向轻审批、重监管、重服务转变。
同时,我市不断优化整合各镇办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完善项目承载优势,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完善“1+X”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了联系企业家、联系企业、联系协会,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的“三联三送”、举办了企业之家大讲堂等各类培训班30余期,培训人员7000余人次;成立了青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胶州分平台,推荐办理统贷统还、贷款周转金、融资租赁、担保补助,撬动各类金融机构助企融资50多亿元,为企业争取“专精特新”、技术改造、产业振兴等上级扶持资金超过1.5亿元。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既注重量的扩张,更注重质的提升,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原则,力促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向高端化、高质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全市企业规模和效益不断增长。
(陈凯 匡本合)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