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到了老村址却找不到家了。原来的老平房变成了一排排整齐的新楼,哪一户是谁家都不知道了。” 1月16日,在日本打工3年的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镇袁桥社区村民孟祥森,回到家乡却发现了惊喜。 “虽然在电话里听说家里进行了以两区同建为主的城镇化建设,没想到几年之间,家乡发生了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直是中国农民几代人的梦想,没想到现在终于实现了。
开展两区同建以来,全市已建成和在建农村社区378个, 30万农户住进了设施配套、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社区。已配套建设产业园区876个, 30万农民实现就近就业。农民来自各类园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5%以上。其中, 2013年,新开工农村社区75个,启动建设农村产业园区321个。
住上大楼房生活城市化
“新楼里可暖和了,外面零下5度,屋里20多度。只穿个毛衣就行,不用像在平房里冬天捂着大棉袄了。更舒服 的是冬天不用露天上厕所了。” 2013年年底刚搬上新楼的陵县义渡口乡五虎庄社区村民任来友高兴地对记者说。
1月20日,记者在五虎庄社区看到,南面是一排排灰白相间的二层小楼,社区中心有一个大广场,北面是一幢幢多层楼房。大部分楼房已经入住,有的门口贴上了大红的春联。
义渡口乡党委书记刘波介绍说,五虎庄社区由冷家、柴家、常家等五个村合并而成,共977户居民。目前,已建成入住二层连体别墅165户、多层楼房12幢360户。
五虎庄社区严格按照 “五化八通八有”的标准进行了配套。社区内水、电、暖、路、有线、宽带、电话配套齐全,建有6000平米的大广场,设有大屏幕电视、篮球场、健身器材等游乐设施。社区环境更是优美,北面是200亩的柿子林,东西两侧是宽45米、长600米的枣树林。社区内部主干道两侧种植观赏树木,低处是月季、冬青和草坪,建成后的五虎庄社区将是 “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花园式社区。农民生活更加方便。社区东侧建有幼儿园,西侧建社区小学,南部计划建设2栋老年公寓。同时,门诊、超市、农贸市场等各种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服务。
与五虎庄社区一样,全市新建成农村社区都按照“五化八通八有”标准,进行了社区配套建设。 “五化”是指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 “八通”即通水、通电、通暖、通气、通油路、通宽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 “八有”则是有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卫生室、警务室、超市、中心广场、社区服务中心。一系列城市化的设施,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农村“脏乱差”的印象。
市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林晓波表示,两区同建的实质是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是德州城镇化的创新,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低成本选择。 “如果让农民进城实现城镇化,一是增加城市拥挤,加重城市病;二是农民的资金到城市买不了个楼角。而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农民用原有的老房补偿再添上点钱,就能换一幢二层别墅,住房条件比城里还要好。”
在前几年的基础上, 2013年,德州市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初步形成了1个主城区、 10个县域驻地、 100多个乡镇驻地、 500多个纯农村社区的全域城镇化雏形。
2014年,全市计划新开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40个,续建社区158个,新增入住农民10万户。并且优先启动城中村、城边村社区建设,重点推进乡镇驻地大社区建设,着力推进条件成熟的经济强村、企业占地村或适合列入增减挂钩项目村的社区建设。已建成入住或正在建设的社区,进一步扩大规模,重点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打造30个示范美丽社区。
就业在园区收入工资化
德州市在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同时,在社区附近配套建设了农村产业园区,积极引导住上楼的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
“还是在家门口打工好,挣的钱和外地差不多,但生活质量却比在外打工强多了。不用租房子,不用挤车,还能天天照顾老人孩子。” 28岁的平原县王庙镇王庙社区居民王敏说。
王敏告诉记者,以往,每年春节过后她都要去青岛打工,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成了她最大的牵挂。两区同建后,社区附近建起了恒丰纺织公司产业园,并大量招工,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这里,我每个月能拿到2300元的工资。”
在两区同建中,德州市结合县域镇域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农村产业园区,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园区、社区协调推进、同步建设。整村迁建的村庄,结合旧村复垦工作,通过招商和土地流转,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园区经济,促进当地农民就业。
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开工建设产业园区876个,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55个,规模以上工业园区202个。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850元,来自园区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45%以上。
2014年,德州市将进一步推进产业园区提档升级。重点加快特色种植养殖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涉农物流园区建设,突出发展粮食、蔬菜、苗木花卉、乡村旅游等十大振兴产业。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力争每县建成3至5处大型现代农业综合园区,每个乡镇建成2处500亩以上的特色农业园区,重点打造100个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农村示范产业园区。
种植规模化农业现代化
“实行规模种植,就是比一家一户种植效益高。”运河经济开发区芦庄村村民张义明说:“我家7口人,1亩地,过去自己种菜一年收入2万元。现在我与老伴都在农业产业园上班,两人工资一年平均4万元,1亩地的租金一年1000元,还有果品批发市场的年终分红。”
芦庄村全村3850人共有土地1208亩,人均占有耕地不足半亩,过去靠单打独斗种粮、种菜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市委、市政府开展两区同建后,他们村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高标准的农业产业园。园区分蔬菜瓜果采摘园、生态养殖园、花卉种植园、文化休闲区4个部分,2013年仅蔬菜瓜果采摘园的产值就达500万元。
两区同建后,农民住进了新社区。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生产方式的改变。住上楼的农民再不愿自己种地,开始主动把土地向种粮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租赁流转。同时,德州市又结合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了土地向种田能手、种粮大户集中。
土地流转,促进了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2012年3月11日,临邑县德平镇的“全国种粮售粮大户”魏德东,在德州市第一个领取了家庭农场营业执照,成为富民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比魏德东种地还多的是,齐河县大黄乡石碑杨村农民王成亮。 2012年9月,他通过土地流转,把该县赵官镇和胡官屯镇的11个村庄相连成片的1.32万亩土地承包下来,成为全省第一个大规模流转耕地的农民。
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2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居全省前列。其中, 2013年新增土地流转50万亩。已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总数达9547家,入社社员20.1万户,带动农户30多万户,农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种粮规模户达245户,注册家庭农场达142家。
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种植为机械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条件。 2013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484.9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90.7%,列全省第一位。2013年 “三夏”生产中,德州市集中麦收仅用一周时间,日均收获小麦百万亩,小麦机收率达99.8%。
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效益、农民收入双提升。据王成亮介绍,规模种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过去耕作1亩地需要3个人,现在使用大型农机具,万余亩耕地仅用劳力30人。而批量购买肥料、农药、良种,价格便宜很多,仅此一项每亩至少能节约200元。
在产业园区的支撑下,德州市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效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2013年,全市新增蔬菜面积20万亩,包括设施蔬菜12万亩;新建、扩建高标准蔬菜园区38个,面积达1.8万亩;食用菌总面积达2386.5万平方米,总产36万吨,居全省第一位。
□本报记者 宋延涛
(本版照片为资料照)
新闻推荐
我现在就是在负责孙杨训练这一块,这里面的原因,肯定和之前他与朱志根教练闹出矛盾是有关系的。现在由我来带教孙杨,也是出于要缓和这师徒俩之间的矛盾。——张亚东目前我的训练比较系统,在香港都是一...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