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率先实现年每村运转经费7万元以上,创新农村党员资格年审形成优进劣汰工作机制……2013年以来,我市以服务基层为导向,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定目标、沉基层、创特色、求实效,7个80%、“一挂双联”活动等各项重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夯实基层基础,有序推进“7个80%”工作目标。围绕市委提出的“7个80%”工作目标,市委组织部大力实施了村级组织建设“五项工程”,制定推进了三年行动计划,“7个80%”目标得以有效落实。2013年,五个好村党组织、能人村书记、村集体年自有固定收入、农户家庭年收入、村庄矛盾纠纷基层化解率五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书记、主任一人兼和村“两委”委员交叉任职两项指标将在下半年换届中完成。针对村级组织经费收入渠道狭窄、村级债务过重、村干部待遇偏低等问题,通过建立以村级增收为主,转移支付、财政补贴、部门帮扶为辅助的多元化筹资体系,
(下转第二版)(上承第一版)切实解决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难的问题。2013年,市镇两级财政共新增1800万元,将全市593个村庄纳入基本保障范围,基层党组织活力大大增强。在村级运转经费最低保障的基础上,建立了村干部退休保障机制,规定养老保险缴纳标准为村书记每人每年1500元,村主任、村文书、村计生主任每人每年1000元,村级干部队伍工作激情进一步提高。
搭建服务载体,深入开展“一挂双联”活动。组织选派了第二批50名脱产驻村“第一书记”(村主任助理),进一步完善了“三定一诺双评”实施细则,全面规范了“第一书记”工作站,驻村活动得以扎实有序开展。驻村“第一书记”(村主任助理)全年累计帮助村庄新增集体经营性收入590万元,引进各类项目25个,新修道路196公里,办理各类实事400多件。组织开展了市级领导“村村行惠民生”活动,29名市级领导每人确定2个村庄作为联系点、2名困难户作为帮扶对象,先后走访村庄597个,调研2800多人次;培养后备干部11名,治理整顿后进村19个;为村庄办理实事119件,引进商业街改造、食品加工、物流运输等项目8个,提供帮扶资金和物资1090万元。组织811名胶州籍干部结对联系家乡,帮助化解矛盾纠纷626条;为村庄办理实事247件,引进增收致富项目24个,提供帮扶资金和物资1600多万元。
畅通“出口”通道,创新推行农村党员资格年审。着眼解决农村不合格党员处置中责任不清、程序不严、方式不活等难题,创新推行了党员资格年审制度,对全市农村党员进行了逐一评审、登记。根据评审内容,研究确定违法生育、违纪违法等13种“一票否决”情形,由各镇(街道)党(工)委向纪检、信访、工商等部门了解情况,将问题党员名单反馈至各村党组织,实施一票否决。
2013年,全市农村党员共有23690名被定为优秀,4402名被定为合格,123名党员被定为基本合格,86名被定为不合格,其中“一票否决”不合格党员77名,经评分评议确定不合格党员9名,并对16名不胜任现职的村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全市新发展农村党员258名,形成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优进劣汰的良好工作机制。
(鲁鸿平)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