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或将逐渐终结。教育部的改革方向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3月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高考模式。专家分析认为,“分类高考”的改革方向是对的,但将遭遇社会观念、学校师资、生源等多个方面的挑战。
背景
大学生就业难“遭遇”技工短缺
据悉,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
鲁昕表示,短期来看,突出的矛盾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我国每年毕业大批大学生,去年毕业了699万人,但就业率只达到了77.4%。而企业中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相对短缺,而且短缺的比例是市场需要两个、我们只能提供一个。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告诉记者,目前劳动力市场上一般性技工供需比例大概是1∶2,即需要两个人市场只能提供一个人。高级技工的供需比例竟达到1∶6或者是1∶8!学生都不愿意学习技能、不愿意在生产或者服务的第一线工作,会使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是企业招不到需要的工人,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失业。“过去的教育对社会的需要考虑不足,尤其不考虑经济部门的需要。现在技能型高考至少在尝试改变这个情况。”陈宇表示,技能型高考的改革可以把一部分大学变成职业型大学,为企业第一线培养人才,这样的想法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改变过去单纯重视学术型教育、忽视技能型教育的情况,使教育为劳动力市场、经济基础服务。
现 状
职业教育的好日子近几年已经开始
业内有担心,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会不会因为太猛太快,导致职业教育的过剩。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邢广陆认为,我国向职业教育转型不存在太快太猛的问题。“技能高考”在各省的高职单独招生、对口单招中已经实施多年,2013年300余万的高职新生,有140余万新生是通过技能高考进高职就读。技能高考不是新事物,只是有待推广更广泛、制度更完善。
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既有的模式中在打通学历层次方面,中职和高职已经有3+2连读,也就是说,中职毕业的中专生,如果深造2年,可以获得大专文凭;而高职毕业的大专生,深造2年可以获得本科文凭。另外,也可以选择3+2人才分段培养等模式:就是完成了前半部分,就可以拿到前半部分证书,进入到后半部分,学业合格也可以拿到另外的证书。转阶段时不需要再参加全国高考。通过联合招生、自学考试、专升本考试,在学校也可以修本科,甚至是硕士、博士。
职业教育的好日子近几年已经开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有毕业生2940人,截至5月6日11时,正式就业1257人,占总人数的43%,达成意向1670人,占总人数的57%。应届毕业生中,很多学生提前几个月就有了去向。酒店管理、化工检验、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市场营销等都是很受欢迎的专业。青岛大炼油、海尔、海信、青啤这些大企业,连续多年来学校招聘。
他山之石
德国如何“分类高考”
专家称“分类高考”的改革方向,主要是参考德国经验。
德国大学教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职业学院,一类为综合大学。前者为技能教育,相当于国内的高职;而后者则是精英教育,校际之间的差别不大。
德国孩子10岁左右,即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分流,根据成绩与学习表现,被分流进入文理中学与实科中学。进入文理中学的孩子,接受精英教育的机会大增。多数人中学毕业后,通过难度颇大的中学毕业考,合格后即可申请进入大学。
实科中学的学生在16到17岁可以毕业,少数人可申请转入文理中学,从而圆自己的大学梦。但是,实科中学的课程难度与文理中学的差距太大,所以成功的很少。更多的人进入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边培训边赚钱,培训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其实,即便进入文理中学,也并非万事大吉。进入大学后,那就要修学分,修完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个人完成学业的年限可以自行掌握。所以,在大学里多大年纪的人都有。不过,德国大学的补考极其严格。老师出题的难度会递进,三次补考不及格,老师就会客气地劝您换专业,实际上也就是劝退。这也就是德国大学毕业率只有40%左右的根源。
社会准备好了吗?
想改变国内没有人愿意当工人的现状,需要改变现在的收入分配规则。
两种模式的高考让专家眼前一亮,但如果现实中观念鸿沟和酬劳体系鸿沟难以跨越,那么两种模式的高考也只是美好的设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技能技术性人才,但社会还没有给这些人以认可,无论是道义尊严上还是薪酬工资上。“德国的社会已经从尊严和薪酬上都同等认可并接纳了学术型的大学生和技能技术型的大学生,我们的社会显然还没有形成这种文化。”“我国的传统观念历来重学轻术,所谓学而优则仕。”姜耀东表示,近几十年来政府在办学过程中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层次而不是一个类型的做法,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经形成了大学比学院好、学院比学校好的看法。“职教是二等教育”、“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这也是近年来一些高校热衷升本、改名的根本原因。“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中产阶级的主体,收入不错,也不会受到社会歧视。”陈宇建议,想改变国内没有人愿意当工人的现状,需要社会经济结构、阶层关系的调整,更需要改变现在的收入分配规则。
学校准备好了吗?
大学里的老师几乎是清一色学术型,怎么能培养出技能技术型人才?
鲁昕指出,目前教育部已经成立了联盟,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然而有人质疑,职业教育不能受到广泛认可,不只是由于社会偏见,而是因为职业学校自身教育质量存在问题。“一些三本、四本院校实际上就是在进行职业教育,可是以目前他们的情况,真的可以承担高考改革后现代化职业教育的重担吗?”
姜耀东表示,这些年教育部主导的把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做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试想同一个导师怎么可能在培养指导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法上有多大差别?如果不在教师结构上进行改革,不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回归产业、行业和企业,还是由教育部门主管,显然是不可能达到这一轮改革所预定的目标。此外,大学里的老师几乎是清一色的由学校到学校的师资队伍,这种学术型而非技能技术型老师又怎么能培养出技能技术型人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如果只有政府的积极性,而不注意学校的自主性,转型很可能一哄而上,盲目跟风。只有表面上的转型,而无实质的变化,转型后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在师资、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没有调整,难以培养出高素质、有特点的职业技术人才。
学生准备好了吗?
对于一名16岁的高中生来说,恐怕还不能清晰找准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不少舆论认为此次教育部提出高考分为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是重大突破。鲁昕副部长解释了分类高考的目的,“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技术技能型有三类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鲁昕表示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
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设想固然很好,但专家认为,对于一名16岁的高中生来说,恐怕还不能清晰找准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根据中青舆情监测室提供的数据,17.3%的网民不同意进行改革,有10.9%的网友认为,16岁学生心智未成熟,不能自己决定。新浪微博网友“光未然”说,“两种模式高考,我并不觉得必须拍案叫好。学生高中就可以选择发展模式,不过金玉其外。16岁的抉择,拼的是父母眼界”。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某职业学校张老师认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生源问题,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是中小学学历甚至还有极个别没上过学的学生,文化素质较低使得学校生源底子薄弱。而且,职校没能与高等教育打通渠道,一般很难获得深造的机会,毕业后社会认可度也不是很高。他期待,这些问题都能随着技能型高考改革的推进得到解决。
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学生很难将职业教育作为第一选择。 (资料照片)
专家观点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别是教育部门一厢情愿
600所本科院校转职业教育,据称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也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极有可能只是教育部门的一厢情愿。
当初高等教育大扩招、政府大力鼓励公办院校举办独立学院,“初衷”也是希望能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可现实并不那么美妙,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大学生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尴尬,曾引起社会对扩招的广泛反思,但令人遗憾的是,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并没有吸取教训,这就是说,行政计划仍旧过于强势,而没有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办学权,并忽视建立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
我国教育改革方案的推出,到目前为止,都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包括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是如此。这样的主导方式,存在两方面问题:
其一,行政色彩过强,并没有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把这些意见纳入决策程序(虽然也有政府部门公开征求意见,但听不听意见,听哪些意见,由政府部门说了算),结果导致对改革措施争议颇多,在现实中很难推进;其二,改革缺乏合法性,改革其实是变法,教育改革也是如此,如果只由行政部门决策,而不对法律进行修正,改革措施难以得到法律支撑。落实这一要求,需要改变教育改革模式,应该由全国人大或地方人大审议教改方案,立法推进教育改革。
600所本科院校转高职,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育部一家所不能回答的,必须经过充分的讨论、意见交锋、利益博弈,才能定出大家接受的方案。推进这样的战略调整,才会减少随意性、盲目性,避免病急乱投医。
我国教育战略调整,始终未走出“一刀切”、“一哄而上”的怪圈,扩招变为大跃进、独立学院建设变为一窝蜂,本科转高职,必须防止再陷入这种怪圈。
新闻推荐
作者:王蓓贝)国内少帅每时每刻都在和时间赛跑,执教成绩一旦达不到俱乐部要求,就会面临被下课的尴尬境地。今年中甲联赛的大幕拉开之前,宿茂臻、李小鹏、李金羽三位前鲁能功勋球员分别出任青...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