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在探索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资源,向市场放权——
4月29日,临邑阳光佳苑福利服务中心一期装饰一新,在亲友陪同下前来参观样板间的老人一拨接一拨,工作人员正在为开门纳客做着最后的准备。
“阳光佳苑福利服务中心由政府投资1.5亿元建设,青岛阳光佳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日常管理运营。除城镇 ‘三无\’人员、优抚对象外,城乡居民可自费入住,享受政府指导、专业团队运营的星级化养老服务。”临邑县民政局副局长马瑞修介绍。去年5月,临邑县与青岛阳光佳苑公司签订合同,县财政出资筹建养老服务机构,阳光佳苑负责日常管理运营。这一运行模式,使临邑成为省内首个将政府养老服务机构委托社会组织运营管理的县。
“县财政能挤出钱来建养老服务机构,但未必能提供专业的管理和服务。 ”谈到将养老服务推向市场的初衷,临邑县民政局局长刘兰波这样说。
此前,临邑县由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敬老院水平,辖区内没有公办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 “建设是大手笔,但如何确保外包经营管理不失公益性,不让这么多投入打水漂,才是重点。 ”刘兰波坦言。几经商讨论证,最终临邑县拿出了一套企业和政府都比较满意的方案——一院两制:福利服务中心的政府投入部分所有权归政府,经营权在合同期内归企业,福利服务中心首先应承担城镇“三无”人员、优抚对象的照料任务。这一部分任务,按照国家供养标准,由县财政向福利服务中心购买服务。在此基础上,福利服务中心再向社会提供专业有偿服务,相关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核定。
“公司按照分级护理标准制定了一套价格体系,从自理、介助一级到介护三级共分7个护理等级,收费标准从每人每年1200元到2100元不等,开业首年度实行折扣优惠。 ”临邑阳光佳苑福利服务中心的张经理介绍。
临邑县县长林春元认为,“公建民营、管办分离”的探索,是在福利院的公益性和企业生存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企业有合理利润,能生存发展;老人能享受更高质量的服务。福利服务中心还未运营,这一模式已让临邑县尝到了甜头:过去,公办养老院都是财政全额拨款,引入阳光佳苑后,设备采购和人员培训全部由公司承担,仅一期政府就节约投资3500万元。公司还将在中心建一个老年病医院、一个老年服务技能培训学校,为临邑及周边地区的老年服务产业提供人才输出。□本报记者 冯光华 本报通讯员 陈金山
■点评
临邑县委书记景文新——
社会化改革破解养老之困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临邑县对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探索,就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和资源的作用,向社会放权、向市场放权,促进养老服务更多地由政府直接提供转为由民间提供。过去,政府对养老事业大包大揽,既不利于对公办养老院的成本控制,也造成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因此,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晰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边界,不仅给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带来机遇,也降低了政府发展养老事业的成本,可谓双赢之举。
新闻推荐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