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53中 初三·7班 朱明颖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题记
关乎是英雄还是狗熊,一切只在于最重要的那次选择。没有生活在流血漂橹的战争时代,我们很难理解孤苦无依背井离乡时普通人对于生命的执着,自然也就更谈不上感同身受。但在民族大义和个人私利之间选择了自私的人,也的确称得上人间奇葩。不知,他面对在刀光血影之下窒息了整整八年的灵魂,午夜梦回的时候是否也会有点滴愧疚痛苦?
如正统被俘决不求饶,隆武战死沙场,绍武被俘绝食自杀。
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天子位于一线死守国门忠于职责。
昔明皇崇祯,自缢煤山,君王为社稷而死的佳话口口相传。
清末皇溥仪,百依百顺,逢迎谄媚执着于腐败老朽的执政。
溥仪从签订丧权条约,出任伪满元首,就任执政时就已经决定了他荒谬而悲戚的惶恐半生。在美梦最浓的时刻,溥仪似乎连江山社稷、民族气节都给忘记,尊严荣誉、价值自由,都可以变成献媚的脚底石——仅为了一年一次天坛祭祀里穿龙袍。
不分场合的单纯无非就是蠢,不分场合的谄媚不过是一条给块骨头就摇尾巴的狗犬罢了,那么说出一番“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参阅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的话,足矣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反思扼腕长叹。
如此,就是给自己找到一个出卖人民而不背负罪孽的理由了吗?孔子有“志气也,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成仁”之说,他认为气节比生命还重要,还值得守护。民族气节,是可以传染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明朝的皇帝,木匠皇帝,朱见深,朱厚照曾经做出的举动难道没有令人贻笑大方的地方吗?但明代每一位皇帝都不曾哪怕短暂的妥协于任何势力,任何人。
在我看来,溥仪对于日本人百依百顺的原因并不全是害怕,同时也并不像揣测的那般迫不得已。只是作为日本人遮羞布所存在的他觉得处境就像是在刀尖上舞蹈,并且认为这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公子小白欲扬先抑。他也曾在亲信大臣面前信誓旦旦要勤于政事,结果却是一厢情愿。他孤寂地端坐在没有使臣朝拜的大厅,就能够证明他的复辟之心不死,帝皇之欲不息。这样一来,在溥仪眼里所谓执政也就成了帝王宝座的中转站。他认为他可以在日本人的怜悯利用之下存留喘息,甚至最后的复辟。而历史的事实呢?
怎么会在这一步走错算错呢?只能说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是受他周边所有环境的大杂炉融合锻造影响的。他迂腐,他愚昧,他软弱,他可恨也可悲,他荒诞却可怜,他顺从也挣扎。3岁为帝王的溥仪的一生是社会的投影,忏悔和哀求都显得太过苍白无力。
这一切都是在东北参观伪皇宫时所看有所思,个人观点,如有疑处,一笑置之。
点评:文中的有些观点我并不赞同,如关于对明朝皇帝的评价。天子守边只是朱棣选择北京的美好借口,内中情由复杂。其余那些皇帝,也是个顶个的荒唐。他们未在强敌下软弱,可能是因为没有机会。因为强敌离得很远。但是这并不重要。文章可以无中生有,只要能自圆其说,在这篇文章中足见小作者的聪慧和才气,希望她能克服学业困难多读经典。 张锐强
新闻推荐
昨日,“2014第六届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系列文化活动“翰墨忆奥运”青少年书法表演在奥帆博物馆举行,30多名青少年学生挥毫泼墨,书写以“奥运·大海·帆船”主题的书法作品,工作人员和学...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