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一时间,轰隆隆滚过城市上空的,都是舞台上那些源自胸腔的轰鸣。
话剧季与恋爱信仰
一个“80后”文艺姑娘跟我说,她看了5场《恋爱的犀牛》,每一场都是跟不同的男朋友。这不能代表她情史混乱,只说明她的爱情底线是——对方必须喜欢看话剧。
你如同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
你是甜蜜的,忧伤的,嘴唇上涂抹着新鲜的欲望,你的新鲜和你的欲望把你变得像动物一样无法逃避,像戏子一般毫无廉耻,像饥饿一样冷酷无情。我想给你一个家,做你孩子的父亲,给你所有你想要的东西。我想抚摸你的后背,让你在天堂里的翅膀重新长出。你感觉不到我的渴望是怎样的向你涌来,爬上你的脚背,淹没你的双腿,要把你彻底的吞没吗?
还有很多经典的台词,她都记得一清二楚。那些纯净唯美又饱含能量的“文艺腔”是恋爱圣经,她愿意和进行式的他一起仰望正前方的舞台,接受洗礼。文艺姑娘曾在北京追过两场犀牛,长沙追过一场,剩下的两场都是在青岛看的,分别是2010年11月和2013年5月。
2013年,青岛的城市话剧季从5月直至9月,包括《恋爱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桃色办公室》、《活着》等,6部演了16场,让观众收获了比预期更多的爆发力。两年前,压轴大戏《活着》在北京首演的时候一票难求,如此热市的剧目,青岛话剧迷以往只有飞到北京、上海抢座的份儿,而这回,他们只须奔赴城市东部,到大剧院满足欲望的戏剧。
起了范儿——演的人,看的人。一时间,轰隆隆滚过城市上空的,都是舞台上那些源自胸腔的轰鸣。
很多时候,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现场真人。虚拟布景。舞台中心。节奏的控制力。顶光带来巨大而响亮的投影,演员成为构图中的一个内容。这几年,青岛的文青们除了追随剧场里的实验话剧,自己也演当起来。老Y就是个例子。他常去北京的798和宋庄,与实验剧的代表人物孟京辉有间接交情,主动洗脑之后,他决定在咖啡馆里操持咖啡剧。他的民主幻想是打破演员与观众的等级制度,将戏剧从具有权利色彩的舞台中解放出来,观众能够直接参与,让一切发生在咖啡桌的旁边。
在咖啡馆里看草台班子,对于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我也应声去捧场——陷在笨拙的椅子里,来一杯兑了白兰地的冰咖,身旁咫尺,或许有一双凝视我的眼眸,他们的气息生动地喷洒在我的脸上;裙裾舞动,也许还会拂过我的手臂。一个老青年忘了词;多数 “演员”发声不过关,甚至是“青普”。最后,他们额头渗着汗,手拉手向观众鞠躬,脸色欢欣而凝重,历史性的痞气一扫而空——他们以为自己正站在严肃的大剧场里谢幕,事实上,一伸手就能碰着观众。
摇滚或爵士、莎士比亚的高雅对白、夫妻吵架、段子笑话……那一晚的咖啡剧,颇多即兴成分,因为是第一次做实验,剧的内容和名字一样,叫《无主题》。
那晚之后,相熟的朋友都起了当演员的野心。大家开始做道具,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完全DIY。一时间,卧虎藏龙,各有高招。
这是演戏,也是演自己。演员越是群众化,一切就越跟生活中发生的一样,观众也就越容易获得共鸣,得以发泄。老Y的咖啡剧将精英艺术掺杂到民间艺术中,像搭货一样出售,没人知道咖啡剧会不会有朝着商业利润真相冲刺的那一天。包括老Y。赚钱的事,总是好坏未卜。但至少,现在,有戏的夜晚,穿梭在台上台下,空气中弥漫着想像力的味道。足够了。 (完)
阅读提示:明起连载关注中国教育“留学潮”的长篇小说《小别离》部分精彩篇章。
新闻推荐
早报讯 昨天记者从青岛科技大学获悉,该校2014年普通本专科招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今年青科大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新生7394人,其中本科生6165人,专科生1229人。录取本科新生中本科...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