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郭广亮本报记者 刘颖
“古城国庆节就要开街了!到时将举行水上古城民俗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地方特色产品展销、古城旅游发展图片展、古城美食小吃节等精彩活动,俺一定会带上全家人去看看!”9月28日,聊城古城老居民李新民兴奋地说。这几天,备受聊城市民瞩目的古城即将开街的喜讯传遍水城的大街小巷,成为市民们热议的话题,大家翘首以待,期待着早日一睹中华水上古城的芳容。
聊城的水上古城全国独一无二,在没有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几年来,全市上下攻坚克难,齐心协力,出色地完成了古城的拆迁、规划、建设、招商等工作。4100余户居民搬离古城区老旧的住房,住上了崭新的楼房;四条大街开街,特色店铺陆续登陆古城,人气愈发旺盛;片区建设紧锣密鼓,古城居住、观光、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日趋齐全……事实证明,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华水上古城,对古城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决策是正确的。四条大街的正式开街标志着古城保护与改造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这座承载全市人民期望的古城,正在精雕细琢中成长为聊城腾飞的重要支点。
聚焦聚神聚力,一鼓作气,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扎实有序推进
今年是古城保护与改造的冲刺之年,过去几年,按照“世界一流,中国独创,世人称赞,千古流芳”的总体要求,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全力做好古城拆迁、规划、建设等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古城保护与改造的阶段性成果。
——拆迁安置全部完成:自2009年5月开始启动古城区拆迁,先后进行了四关大街、临水四边、四方片区三期拆迁,共涉及被拆迁户4118户、26家企事业单位,面积64.8万平方米。望湖安置小区自2010年6月开始启动,搬迁14家工业企业、215户私户、400多个坟头迁移、拆除1个科技市场,共涉及拆迁面积9.3万平方米;望湖安置小区总建筑面积59.5万平方米,共72栋楼,至2014年9月11日全部安置完毕,共安置群众4100余户,完成全部安置任务,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配套设施最完善的安置小区。
——规划设计基本完成:截至目前,古城区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有关设计和13处景点的规划设计已完成;22处景观设计和建筑改造完成提升;16处古城区内现有保留历史建筑及新建博物馆设计已完成工作量的80%。
——工程建设快马加鞭:目前已完成的工程有:1.7万平方米的三个城门、三个城角楼,6200余米的地下综合管沟,7万平方米的四大街临街建筑,四大街的主辅路铺装和景观,四城门的景观铺装,四大街的水电气配套,地下各类管线,给排水、灯光亮化等工程。
——业态运营思路确定:招商引资工作已经完成,于2012年春节前后先后与青岛海川、荣盛发展和聊城现代置业三家公司签订了投资合同,破解了片区招商难题,为全面完成古城建设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完成了《中华水上古城旅游发展总体策划方案》,从总体谋划、产业定位、业态布局等八个层面进行了旅游发展总体策划,文化旅游元素布局方案初步形成;与西安旅游集团战略合作,自2014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对古城进行2年的托管经营,托管聊城市水上古城景区,同时做好5A景区申报等目标;店铺招商围绕“北食、南驿、西文、东商”的经营业态主题,累计报名商户203户,国庆期间,将有24家新店铺、80余户老商铺开业经营。
真心真情真诚,集思广益,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立足民本服务民生
改善民生,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古城保护与改造的初衷和最终落脚点。在对古城区的每一步精雕细琢中,无不渗透着民生、人本的理念。
在保护与改造工作中,聊城市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破解了拆迁难题。在拆迁补偿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补偿基准价为当时全市最高,最大限度地照顾了群众利益。在安置上,市政府在较好地段专门划拨土地用于安置小区建设,并切实从群众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多种户型,每平方米价格只有2490元左右,拆迁与安置比例达到1:1.36,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一心搞好古城区群众安置的决心。
坚持把高标准规划设计作为生命线,实现了规划工作的成功。聊城市先后聘请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汉嘉集团等十七家国内最优秀的设计团队参与古城规划。对每项设计都认真细致,严格把关,对每个项目多次审查,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使每个方案真正成为历史传承的精品,为古城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坚持把工程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打造了精品工程。严把施工队伍资质关,选择具有古建筑工程建设经验、符合工程施工资质要求的施工队伍进驻古城施工。采取每日调度、每周例会和半月总结相结合的形式,及时掌握工程动态,随时发现研究解决出现的质量问题,所有景观、节点、小品都精雕细琢,做到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门一窗都经得起聊城人民的检验,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尽心尽力尽责,众志成城,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现芳容惠及万民
作为聊城历史上首个拆迁过万人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同时也是聊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古城保护与改造自启动开始,就备受社会关注。刘延东、姜异康等各级领导先后对古城保护与改造提出要求。市委、市政府也始终把古城保护与改造作为重点工程来抓,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峰海多次亲临建设现场指导工作,多次主持召开古城建设专题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古城保护与改造。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忠林多次到古城现场办公,了解古城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古城拆迁、功能定位、招商经营、管理体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古城保护与改造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积极献言献策、尽职尽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古城保护与改造做出应有贡献。
作为古城拆迁的主阵地,东昌府区更是“倾全区之力”,做好“一号工程”的各项工作。区委书记李小平、区长孙孟来多次告诫全区各级干部: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是聊城市的“一号工程”,更是东昌府区的“一号工程”。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东昌府区要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做好这项工作。
为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调度,东昌府区成立了由孙孟来区长担任组长的古城保护与改造领导小组,抽调了20多名科局一把手和100多名机关干部参与其中,并在一线工作。从指挥长到工作人员,都以古城保护与改造工作为己任,顶酷暑、冒严寒,战风雨,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在各自岗位上“五加二”、“白加黑”,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承受了诸多方面的压力,在拆迁安置、规划设计、工程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古城拆迁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事故,没有发生一起群体和意外事件,更没有发生一起无理取闹和信访案件,这样的工作成效,在我区拆迁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基层群众的普遍认可。
聊城是一个富有魅力和充满希望的城市,而古城保护与改造则是增强城市魅力的关键所在,古城是魂,运河是脉,即将芳容初显的中华水上古城,必将极大地充实、丰富、提升“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内涵,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为聊城服务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