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晓帆
日前,沈阳一敬老院老人不慎摔倒,家属怀疑是敬老院给老人喂“安眠药拌饭”的原因。经调查,该院使用的安定片属处方药,主要用于抗焦虑、治疗精神类疾病,但也有可能促发老人呼吸衰竭。这让不少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及子女心生担忧,养老院有没有配备有资质的医护人员?
护理员负责医疗有风险
记者在岛城多家公办和民营养老院调查时了解到,在青岛,只要是没有精神疾病和传染病的老人,敬老院都可以接收,会严重影响他人的老人一般不会接收,即使接收也不会给吃安定片。
其中,公办养老院的医疗护理多由政府出资建设,医护人员也是公开招聘的有资质的人员。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属于医养结合的老年公寓,公寓中开辟专门区域设立医院,老人在这里可以得到专业的治疗和康复;青岛福彩四方老年公寓设有自己的医疗护理部,有32名医护人员进行日常医疗服务和康复照料,另外还配备了4名专家,入住老人每人都有自己的诊疗病历、健康档案。
中小型的民营养老院却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由于缺乏医护人员,他们更多“靠自己”。老人有病,需要医院给老人开药,由老人家属列出具体的单子,交给护理员保管。有的养老院的老人生病了,养老院只能从外面请医生来诊治。
“养老院配专业的医护人员非常有必要。因为养老院没有配备专业医生,万一老人遇到紧急情况只能由护工负责处理,但有的时候很可能造成抢救不当,甚至造成危险。”青医附院康复科主任李铁山告诉记者,因为每次请的医生可能不同,对老人以往的用药特征、过敏史和饮食生活等都不了解,在诊断中很难保证适合老人的体质和需要。
“医养结合”成为趋势
“我们没法配医生,养不起。”李沧区平安养老院院长崔文国坦言,养老院有56个床位,入住了40多位老人,配备5名护工已经是一大笔支出了,根本负担不起昂贵的医护人员费用。
崔文国说,民营养老院资金本身就很紧张,空间、硬件设施也有限,难以负担额外的医疗费用,也很难开展医疗工作。平安跟社区门诊开展了合作,社区的医生护士每周会来养老院两次义诊,定期给需要的老人看病、测血压、检查身体。
《青岛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范》中规定,护理员可以“协助医疗护理”,在老年人家庭成员或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护理员能协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正确服用药品、进行肢体活动等。
自2011年起,青岛市试点在养老院和部分二、三级医院推行“医养结合”的新模式,市南区人民医院、青岛圣德老年护理院、青岛第二疗养院就是其中的代表。
11月7日,在市南区人民医院,记者看到,住到医疗专护病房的老人,每人都有专属档案,喂饭、翻身、擦洗身体等日常护理都可以实现“私人定制”,项目和时间都标记的很清楚。仅给老人擦脸这一简单项目,毛巾都要叠4层,确保擦到老人脸上的每一层毛巾都是干净的。此外,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都是24小时的。
“医养结合”需要政策扶持
“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家属知道医养结合这个模式,想把老人送过来,但是医院容纳不了。”市南区人民医院院长宋培铎说,医院是医疗机构,而非养老机构。
他说,医院要重点照顾身体有病、经过专业治疗以后已经病情稳定,但仍需吃药打针的老人。医疗专护病房里的很多老人身上都插着五六根管子,有进食用的、有排尿用的,像这样的病人在家里单靠子女很难照顾,而在医院里,医护人员能进行专业护理。
李铁山说,由于许多患有老年慢性病的老年人入住了老年公寓,既解决了老人的生活和日常护理难题,又能减轻老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还能向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正逐渐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
李铁山说,目前,青岛不少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同时,民办养老机构由于资金缺乏,在硬件设施、服务项目等方面“先天不足”,难以吸引老年人入住,从而陷入“路越走越窄”的境地。
对此,青岛圣德老年护理院院长罗银雪认为,“医养结合”需要的不仅是过硬的医护技术、十足的细心与耐心,更需积极的政策扶持。比如提高医护人员待遇,适当提高重症老人医保补助金,生活护理费纳入护理保险基金等。
新闻推荐
□吴洪斌曲旭光报道◤11月12日,一位烟台市民在展示市民卡。即日起,烟台市民使用市民卡也可在青岛相关应用领域刷卡消费。□记者吴洪斌曲旭光报道本报烟台11...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