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国APEC高官王嵎生□本报记者代玲玲杨学莹
随着APEC进入“北京时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前中国APEC高官王嵎生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在一场APEC论坛上,记者与他不期而遇。
王嵎生年已85岁,近1米8的个子清瘦挺拔、充满活力。从1993年3月至1998年10月,他出任第二任中国APEC高官,负责筹划和执行领导人会议和部长级会议的决定,总体协调APEC各委员会和工作组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APEC中国大总管”。
“今年是APEC成立25周年,也是中国第二次做东道主,中国在APEC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王嵎生在谈到中国对APEC的贡献时,认为有两点值得大书特书:
“中国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向21世纪’的概念。”王嵎生说。
APEC方式则是中国的另一贡献。王嵎生告诉记者,APEC方式主要是四条:一是承认多样性,APEC的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发展阶段都不一样,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也很不一样;二是要允许有灵活性和便利性;三是民主的伙伴关系,自主自愿协调一致;四是共同制定战略目标。
对于今年的主题——“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王嵎生表示,这是中国基于对亚太现实和未来的一种战略思考,意义重大。
随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山东的机遇也变得现实可期。“早在1998年,烟台就兴建了首批国家级APEC科技工业园,近几年,随着青岛、烟台多次承办APEC相关会议,山东在APEC成员中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此外,作为中国沿海大省,山东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在王嵎生看来,“山东条件最好,受益也应更多”。
而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山东应首先了解APEC的总体规划,以及亚太自贸区路线图和互联互通新蓝图,利用自身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优势与APEC成员需求具体对接,努力做到‘因成员制宜\’。”王嵎生如是建议。
(本报北京11月6日电)
新闻推荐
□记者张忠德通讯员董梅雪报道本报青岛讯日前,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三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又称“新三板”)。至此,新区已有4家企业成...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