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河北省多地出现土地流转“毁约弃耕”现象:去年刚和农民签订了5年、10年“包地合同”,今年土地流转者就单方面解除合同,强行退回耕地,所涉面积上千亩,涉及农户众多,在当地无异于一次小型“地震”。专家指出,如今高发的“毁约弃耕”现象,正是近年资本下乡种地过程中暴露出的“有实力争地、没能力种田”所致。为了避免大户流转土地后经营不善,滨州市滨城区李口村在实践中,变流转土地为土地入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走进滨州市滨城区市西街道李口居委会的农业园,40亩今春新栽的樱桃树迎风吐绿;村民忙碌的身影在林间时隐时现……
“俺村的农业园之所以能有新的变化,得益于去年改变单纯进行土地流转的形式,实行了土地入股这一模式。”滨城区市西街道李口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孝庆岭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破解危机
土地流转变入股
李口居委会有600多亩耕地,是当地典型的农业村。
2012年,青岛一家苗木公司与村“两委”洽谈,以每亩1100元的价格流转了360亩土地,发展苗木种植。
由于近两年苗木市场行情低迷,企业连续两年农业投入成本200余万元,再加上管理费支出,全部算起来竟然赔了300余万元。
高投入、低产出,让企业有些“吃不消”,眼看着大把大把的钱投进地里,不见收入,土地流转费发放都成了难题。
如何提高土地生产效益,破解经营危机,增加土地产值和农民收入,让企业重新起航,成为摆在企业负责人和孝庆岭面前的一道难题。
去年5月份,孝庆岭与企业负责人商量多次,分析并找出问题根源,一是土地流转后管理机制不完善,二是产业与市场不对路。
为提高土地产值、增加效益,不能走老路,于是决定进行一次变革——让居民用土地经营权进行入股。商定办法后,孝庆岭连续召开居“两委”会议、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和全体居民会议,以自愿的方式入股。最后,360亩地的农业园成了李口居委会全体居民的“股份园”,人均7分多地,人人当上了股民。
模式一变
效益大增
“自打乡亲们用土地入股后,这片地管理好孬,直接影响收成多少,也关系到大伙们分红的多与少,现在,活干的咋样大伙们都瞅着,所以,俺们都是当自家地里的活来干。”4月22日,正在农业园用手扶拖拉机松土除草的居民李多妮介绍说。
企业统一配备农药、机械、肥料等生产资料,雇用的管理人员负责打药、除草、施肥、剪枝等技术管护。今年,李多妮与另外3个人共承包了园里的40亩土地,企业每年按照每亩450元的管理费支付工资,人均一年就收入4500元,平时再干点零工。
原先农业园里用工,企业都是从居委会找人。但两年的实践发现,工资没少开支,但效率不高。
为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在居民入股的基础上,又把农业园的360亩土地,根据种植情况分成18块,按每块20亩承包到人,每亩每年支付450元的管理费。
“管树苗就像管孩子,‘不是自家的孩子不上心\’,原先雇的人都是靠时间,管好管孬都一样,认为干活是给企业干的,在种植管理上既没有压力、也没有积极性。现在承包后,种植管理人员都拿着管护活当自家的事来干,有的早晨5点就来。”孝庆岭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土地流转后管理上的变化。
孝庆岭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原先40亩地树苗仅灭一遍荒,40个人得用5天时间;现在承包后,4个人5天就干完了,效率提高了10倍。同样多的地,原先需60余名管理种植人员,现在仅用30余人,减少了一半。
三方共赢
避免“毁约弃耕”
土地经营权入股仅半年时间,李口居委会人均分红800元。
用土地经营权入股,充分调动起居民的积极性。为增加效益,在农业园干活的、或在外打工的居民,都争着给企业出主意,这也让企业看到土地的效益和投资的希望。
“自今年开始,企业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搞立体化种植,上樱桃下草莓蔬菜,把‘苗木园\’变成‘采摘园\’。在今年建成40亩樱桃园的基础上,明年计划再投资200万元,发展150亩采摘项目,扩大樱桃种植规模,增加冬枣、蔬菜和草莓采摘,花卉种植等,发展旅游产业。”孝庆岭说,“明年4月份40亩樱桃就能采摘,预计今年居民每人就能拿到1600元分红。”
一场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变革,让李口居委会走上一条居民增收、村居发展、企业创收的“三赢”道路。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李荣新
闫亮亮
新闻推荐
西瓜伸蔓期注意防治病虫害□最近雨多,我们这儿种植的露天西瓜正处于伸蔓、开花关键期,请问该如何管理?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张立宁:连阴雨对西瓜授粉和坐果不利,加上下雨气温变...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