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滕璐 本报通讯员 左天普
当古色古香,沉淀着中医文化的名医堂、精品药房展现在德州市民的面前时;当4000平方米的康复医学中心启用时;当“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落户中医院时……不少人惊叹:市中医院的发展是“高铁模式”。
在建市2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德州市中医院,探寻其创新发展密码,回首上世纪90年代末,医院基础设施落后、住院条件简陋,陷入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困境。很多人一提起中医院就摇头,“那里太破了,没有名中医! ”作为国粹,遭遇如此尴尬的困境,让许多老中医为之扼腕叹息。
如何让中医走出发展困境,如何让中医院持续发展?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医院领头人面前的一个门坎、一道难题。
2011年,市中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他们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研分析,确定以“传承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药优势,打造特色学科”为发展主题,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名医堂、精品药房、国医大讲堂,建设了德州市唯一具有国家级、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医院,成立了学科特色突出的康复医学中心、高端的血液净化中心、诊治范围广泛的腔镜微创诊疗中心……今天,市中医院再次回归到公众的视线中,到市中医院看病,已成为无数市民的首选。德州市中医院以求真务实的智慧与干劲迅猛崛起,为各级中医药机构发展引航,掀起德州市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发挥传统优势
塑造中医药品牌
医院弘扬中医文化,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满足就医需求,于2011年12月份建立了名医堂。名医堂还汇聚了国家、省市级名中医药专家定期座诊。并开设了内、外、妇、儿、眼、皮肤、针灸推拿等临床科室,设置了心脑血管、肾病、糖尿病、呼吸、消化、骨伤、肿瘤、疮疡等中医专业。在全市中医系统首创融中医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服务模式。
名医堂开诊之日,精品大药房同步运营。医院与北京同仁堂合作,中药品种500多个,规格800余种,中药饮片小包装,药品保质保量,均由北京同仁堂直供。建立了传统煎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中药煎药室,为患者煎药,方便患者用药。截至目前,名医堂接诊患者近13万人次,精品药房为患者提供了147万余付中药。
2013年6月,为传递“走进这里不单纯为了治病,更为了追求健康”的服务理念,医院开办国医大讲堂,每年邀请国家、省、市名中医药专家免费为市民举办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截至目前,已举办了公益讲座30余场,9000余市民在这里感受到了中医魅力,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提高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意识。这种理念,得到了全市卫生系统的认可,如今,国医大讲堂已成为传承千年中医国粹,弘扬优秀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2014年9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落户市中医院,这是德州市唯一一家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项目。它不仅承担着为患者解除病痛的使命,还承担着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的重任。项目的落户,代表了德州市中医的诊疗水平,也进一步推动了德州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创建重点专科
提升核心竞争力
“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以品牌学科建设领航医院整体发展,是市中医院的发展战略。
重点专科建设是市中医院实施“科教兴院”战略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而专科建设水平更能直观体现一所医院的综合实力。
目前,德州市中医院已建成国家、省、市级重点专科7个。其中,国家级建设项目2个,康复医学中心、中医药预防保健科(治未病科);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1个,内分泌科;省级重点中医专科2个,骨伤科、脑病科;市级重点专科2个,眼科、不孕不育专科。全院形成了“以专科带学术,以学术促专科”的发展氛围。
医院先后成立11个学术专业委员会。德州市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妇科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会不孕不育专业委员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等,目前,在德州市医疗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依托中医优势,推出“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高标准打造起三大中心:康复医学中心、血液净化中心、腔镜诊疗中心。
康复医学中心。全市设备齐全、技术领先、标准高的规范化康复医学中心,形成以“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特色治疗模式”。目前,该中心为德州市工伤康复定点医院、德州市脑瘫儿童康复定点医院、德州市康复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心设置传统中医康复治疗部、康复综合评定室、康复医学治疗部、PT大厅等。主要治疗脑卒中、脊髓损伤、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骨关节损伤、骨质疏松症、颈腰椎病、肩周炎;偏瘫、截瘫、失语、吞咽呛咳等功能障碍。在这里,创造了许多生命的奇迹。
血液净化中心。针对肾病患者多、血液透析难的问题,医院在西院区投资建立了德州市规模大、技术优、设置床位多、设备先进的血液净化治疗中心,为提高慢性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
腔镜诊疗中心。由外科、妇产科、骨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电子胃镜科、体外碎石科、手术室等专业科室组成。中心拥有最先进的英国捷锐士超脉冲双极等离子系统、前列腺电切镜、德国狼牌高清内镜摄像系统、德国狼牌膀胱镜、腹腔镜、胸腔镜、骨关节镜、妇科宫腔镜、脑外科神经内镜、耳鼻喉科鼻窦镜、纤维喉镜、消化科电子胃镜、食管镜等设备,腔镜微创手术具有视野高度清晰,手术视野无死角、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对疾病治疗完成更彻底、更安全等优点,开启了微创诊疗时代。
短短几年时间,市中医院打造了一批中医特色明显、临床疗效显著、社会影响较大、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特色专科品牌,赢得了德州市及周边区域广大群众的信赖。
构建人才梯队
开创医院新局面
“作为中医院来讲,加强人才建设,培养专业水平突出、业务能力强、医德好医风正的医务人员,才能真诚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好。 ”德州市中医院领导班子思路明确。
医院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积极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近年来,医院先后派出业务骨干到北京、广州、青岛等地进修,邀请国家级、省级知名专家前来应诊、讲学和培训指导。医院还建立了科研激励机制,调动医护人员学习深造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全院完成省、市级科技成果7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72项,出版著作75部,发表论文310篇,形成了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
2013年5月,该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签署了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协议中包含技术合作、人才培养、专科培育、教育合作、科研合作、管理合作、品牌授权等多个合作领域。市中医院借助战略联盟平台,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加强人才培养和专科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同时,医院还将发挥全市中医行业龙头的优势,带动全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成员单位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
目前,医院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1人、国家级高层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1人、省名中医药专家2名、省高层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名、省中医技术骨干5名、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市首席专家1名、市优秀中青年专家4名、市名中医药专家1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40名。
德州市中医院快速发展的同时,荣誉接踵而来,先后荣获 “山东省和谐发展示范医院” “全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德州行业总评榜百姓最信赖综合性医院” “德州诚信价格医院” “德州热心服务医院” “德州市科技管理先进集体” “德州市市直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适应新常态
走创新发展之路
当记者采访到院长王平时,他说:“近年来,医院在德州快速发展的大好环境下,抓住了机遇,乘上了这趟列车,赶上了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好时机,才使医院有了长足发展! ”
结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市中医院主动适应医院改革发展新形势、新常态,坚持中医医院办院方针,坚持规划引领和依法治院,加快推进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坚持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
下一步,医院将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坚持强化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在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服务上追求至善至美,在信誉上追求诚信可靠。
短短几年时间,我们见证了德州市中医院的飞跃和辉煌,也见证了市中医院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的奋斗历程,更见证了市中医院的发展推动了全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实现了7项突破:一是建立了名医堂、精品药房,开设了国医大讲堂;二是建设了德州市首家国家级建设项目3个:康复医学中心、中医预防保健中心(治未病科)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三是建设了德州市首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内分泌科(糖尿病科);四是建设了德州市唯一的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脑病科、骨伤科;五是培养了一批国家、省、市级名中医药专家;六是建立了3个中心:血液净化中心、骨科微创中心、腔镜诊疗中心;七是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医院东、西两区联动,运转高效顺畅。
回顾过去,德州市中医院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展望未来,医院将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护航幸福德州,用忠诚的誓言和不变的承诺,继续发扬、发展创新德州市的中医药事业,努力推进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的和谐共进,在人民的健康事业中发挥效应,让中医药事业在德州市绚丽绽放,繁花似锦。
新闻推荐
中国旗袍会·世界吉尼斯旗袍秀走进我市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