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亲子教育剧《虎妈猫爸》受到观众热捧,又适逢高考前期,因此一个孩子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和受到的家庭教育以及由此对个人成长成才的影响,引发广泛热议。希望孩子的未来不依靠名校的光环,希望孩子接受的是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这是许多人的梦想,而实现的关键在于,能否为孩子创造一个成长的良好环境,小到家庭,大到社会。
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合适的?实现的途径又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几个家庭的故事,听听孩子们和家长的心声。专家则建议,每个人的个体成长都有其差异性和独特性,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模式,只有原则。
故事1
■受访者:青岛三十九中刁静涵与妈妈
创造读书环境发掘思考与交流机会
“孩子识字比较早,从幼儿园开始就自己看书,这种爱读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刁静涵的妈妈介绍,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只要感兴趣,他们就会陪孩子去买或借来读,“孩子因为读书多,视野较开阔,我们就会有意识地经常与她谈论国际国内古往今来的事情,在讨论中我们也会经常表扬鼓励她。”
刁静涵妈妈很看重思考的力量,她说前年也给孩子买过一套 《可怕的科学》丛书,孩子很感兴趣,边读边思考,“我觉得这样培养孩子思考是比只会背书考试得高分,更让我们感到欣喜。”刁静涵的妈妈认为,读书学习是为了获取一种能力——学习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因此在孩子成绩好时,作为家长会夸赞和鼓励她,成绩不理想时,则会帮她找问题,让她渐渐对成绩泰然处之。
不逃避不“护犊”培养自信与情商
“小时侯,孩子个子矮很瘦弱,有时候显得不自信,我们就从身体锻炼入手。”刁静涵妈妈回忆,最开始学游泳时,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游得很好,自己连趴在水里都不敢,很自卑,想放弃学,爸爸失去耐心,也打击她,没想到这反而激发了她的上进心,很快学会了,这给她带来了自信。“我们把这件事和她多次说起,就是告诉她世上无难事,不要怕打击挖苦,只要你用心,坚持努力,总会做成那件你曾经认为很难的事。”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研究员万维钢写过的一篇题为 《为什么高中之后我们会不一样》的社会学文章。文章中指出,“有条件的家庭根本不会让孩子一门心思考试,他们会想办法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孩子今后会有更多机会。”在刁静涵的妈妈看来,他们也从来不要求孩子只读书,不问世事。“我们经常找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锻炼孩子待人接物的能力。”刁静涵现在在学校主动承担研究课题小组长的任务;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比如利用午休时间,多次义务充当学校实验室讲解员,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欢迎。这些都锻炼了她的能力,提高了情商。
故事2
■受访者:青岛二中王子铭与妈妈
“隐形人”角色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孩子在进入二中经过直升生培训后,急切的想实现自己的‘独立\’梦想,这表现在模联比赛住校时,禁止我们参与他的各项准备,在军训入住宿舍时,要求从头至尾全部自己独立完成。”王子铭妈妈回忆,起初我们也很担心和忐忑,但还是同意并支持了他。现在在二中投身到学生会秘书处后,王子铭从最初的简单策划到最后独立担纲两次校内大型活动总策划,从撰稿策划设计会标到PPT制作以及外联还有主持,他都独当一面。
“从小家庭中的事情我们都鼓励孩子参与进来,提醒他做事的条理以及认真的态度。”王子铭妈妈介绍,通过这些逐渐养成他善于倾听别人的建议和意见的习惯,在他独立处理事情时也能缜密细致、思路清晰。
在王子铭妈妈看来,“严父慈母”或者“严母慈父”都是家庭中一种非常好的分工,既可以避免过分的赏识孩子,也能避免过度打压孩子,可是分工容易、配合却不简单。“有时候出现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时,我们会暂时搁置意见,寻找比自己经验丰富的朋友亲戚,咨询下别人的建议,找到适合孩子的那种。为了孩子的教育,我们积极投身到各种教育群或家长交流群中,向有经验的家长吸取经验,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必须先行一步。”
“做一件事,孩子自己去做可能只能打30分,你替他做,可能事情的效果能打90分。但这90分是家长的90分,孩子仍然是0分。”王子铭妈妈解释,你在替代孩子做的同时已经剥夺了孩子的尝试机会。“如果用孩子不反感的方式指点一下,这次可能孩子只是30分,但下一次他可能是60分,再下一次可能是95分。”她建议家长要学会适时地聪明地示弱,在孩子有能力应对的时候给他们机会自我发挥,并及时地鼓励肯定。
故事3
■受访者:新清大学堂全脑开发培训学校创办人姜垣君
家有“虎妈”男孩被压制女孩想复制
某位强势的妈妈带着儿子前来咨询,问题是孩子厌学。妈妈描述完孩子的状况后,就开始不停地数落,从数落儿子一直到数落丈夫。而孩子在一旁只有低头听的份。姜垣君所在的教育机构,每天都会接待很多前来咨询孩子教育问题的家庭,其中家庭里妈妈较强势的至少有三分之一。“妈妈太强势,孩子问题多,具体到男孩和女孩身上,又有所不同。强势的‘虎妈\’身后容易出现一个‘猫儿子\’,他们在众人面前会表现出胆小,懦弱,不自信和没主见。”姜垣君指出强势的妈妈显然对男孩的成长造成了过度的干扰。
姜垣君也从众多家庭咨询案例中总结,若“虎妈”养育的是女孩,女儿多会复制妈妈的强势。时间久了就会给自己 “女人就该强势”的心理暗示,并影响自己的行为,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会出现对异性不够尊重的情况,比如对男同学的态度就像妈妈对爸爸一样。
不缺位不换位 不同阶段父母角色有差异
在教育孩子时,当妈妈强势,父亲就不能再强势,而应该给孩子留有一定空间,所以“虎妈”背后的“猫爸”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不过,姜垣君建议家长,家庭教育讲究“组合拳”,父母角色定位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情况做出调整改变。
在孩子的婴幼儿期“0-6岁陪伴大于教育”阶段,妈妈对孩子的照顾比较多,对其的问题和习惯比较了解。在此阶段,“虎妈”的角色是恰当的,母亲要用权威帮助孩子克服一些不良习惯。但“虎妈”角色不能一成不变,“6-12岁体验大于教育”阶段倡导父母双方一起同孩子体验自然和社会环境。当孩子小学毕业,即将进入青春期时,“12-18岁尊重大于教育”阶段妈妈则应从“虎妈”转变为“猫妈”,父亲从“猫爸”变身为“虎爸”,即要强势一点、权威一些,将孩子过去形成的对父母的依赖感剥离一些。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偶像和标杆,有权威、思想、力量和自信的父亲就是最好的人选。
专家观点
观念一致方能标准统一
青岛四十九中首席心理教师宗玲认为,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粒种子,具备后天成长的所有力量,不同的是有的是一颗松树种子有的是灌木种子,父母要唤醒孩子们自身的潜能,让他们成长为他自己,而不是社会需要的样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种“羊爸”的观点,建立孩子自身的自主发现能力,靠自律成长成才而非“虎妈”式的靠外在管束压力的他律成才。另外,家庭教育中,不必非得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家长双方教育理念协调一致才能避免孩子面对双重标准不知所措。
青岛二中心理教师曾莉则强调,父母之间,谁“虎”谁“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之间坚持平等、尊重的原则,懂得沟通、合作、妥协。在家庭教育中,关系重于教育。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第一人际关系,是孩子学习人际相处和自我品格修养的第一范本。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个家庭中谁的话语权最多,谁常常就是这个家庭中引发问题的根源。话语权的分配失衡,家庭中就听不到弱者的真实声音,也就难以有效沟通,彼此争执的结果,常常是谁赢了口舌之利,谁就输了情感、品位、智慧,所以,尊重、示弱与包容,是虎妈、虎爸都需要学习的。
本版撰稿 记者 杨健 图片为本报资料照片
新闻推荐
早报文娱专讯 你想让全省9000万人听见你的好声音吗?你想让全省17地市各大电台同步播放你的好音乐吗?你想在有世界各地20万人瞩目的啤酒节舞台闪亮登场吗?本周起,麦香音乐节——唱响齐鲁青岛国际啤酒...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