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正式启动,首次对外公开评审流程,评审全程“隔空对话”,项目申报人与评审专家不照面。昨日,记者以社会监督员身份参与市科技局的评审过程,揭秘青岛科学技术领域最高奖项的评审内情,发现从项目网评、选定评审专家、现场评审到公示环节,都有着严格的保密要求。据了解,入围项目共有138项,分8个组评审,其中卫生内科组和医疗外科组采用异地评审方式,其余6组由本地专家团队打分评审,全过程确保公正、公平、公开,参与评审的专家们,也只能提前半天得到通知。今年的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也是首次全程邀请媒体记者参与和监督。
评审专家选起来不容易
据了解,市科技局近期将连续举办8场青岛科技奖励评审会,通过网评入围的138个项目,将分组进行评审打分,最终确定一批一等奖候选项目。“每组要选7个专家,但选起来并不容易,一方面必须是相对应领域的拔尖专家,另一方面还要与参评的科技项目尽量回避,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全程保密。”市科技局成果处工作人员徐文汇介绍说。此外,今年的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也是首次全程邀请媒体记者参与和监督,包括创新团队的推荐、公示监督、评审会现场监督以及下一步的结果报道等。
记者采访了解到,此次评审的8个组,分别是卫生内科组、卫生外科组、农业海洋组、国土组、化工材料组、科技创业组、电子信息组、机械纺织组。其中卫生类的两个组,进行的是异地评审,邀请吉林省的评审专家组,日前已经在长春完成了评审。
专家入会场手机要上交
科技奖励评审对保密要求很高,除了评审前的专家信息保密外,还不允许评审专家提前看到入围项目。专家进入会场后必须将手机上交,并签订诚信承诺书和保密协议,“对涉及个人利益的项目要回避,现场讨论的内容须保密,专家评审的意见不能泄露。”市科技局工作人员介绍,严格的保密措施,确保评审专家和入围项目之间互不相识,保证评审的公正。
此外,作为社会监督员参加青岛市科技奖励评审的记者,进入会场时也要签一份 “诚信承诺书”,要求不能泄露评审专家身份,不泄露或使用非公开内容、评委意见及其他应当保密的信息。另外,发现与评审对象存在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利害关系时,及时向评审组织提出,主动回避。在承诺书的最后还注明:若本人违反上述承诺,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接受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处理和处罚。
现场揭秘
“隔空答辩”每个项目15分钟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评审会现场,会场中坐着12个人,其中7人是评审专家,2人是市科技局成果处工作人员,另外还有3人是负责评审会现场会务工作的工作人员。周围还有来自市科技局纪检部门和媒体的社会监督员。墙壁上悬挂着大屏幕,屏幕对面还有摄像机全程录像,所有人的行动和发言都被全程记录。
“评审用的是‘隔空答辩\’的方式,也就是科技项目的完成人、参与人与评审专家并不面对面,而是通过播放幻灯片和录音的方式做项目讲解,之后评审专家通过电话提问,项目负责人答辩。”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保密,确保参与的科研工作者不知道评审专家是谁,播放视频时间为10分钟,答辩时间为5分钟,之后由专家“预打分”,所有项目答辩结束后,还将对分数进行修正。工作人员介绍,隔空答辩中由评审专家提问,但不能对项目做任何评价,通过对话让其他旁听的专家打分。
答辩人听起来挺紧张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家公司提交了自动播放幻灯片的视频,并配以语音讲解,内容是“一种耐高温的传送带项目”。幻灯片的内容十分详尽,能让评审专家了解项目的全貌。
在讲解结束前,工作人员早已经联系好项目负责人,并打通了电话。讲解结束后,评审专家马上开始提问:“你们研究的传送带,有什么预处理技术?”电话另一边是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立即做出了回答,但从声音中也能听出来比较紧张:“做了镀锌处理。”紧接着又问:“与外国研究比能耐250度高温,指的是什么温度?”“是传送货物过程中的瞬时温度,也就是高温物料的温度。”“寿命如何?”“国外产品最多6个月,这个项目是达到2至3年。”评审专家共问了10个题目,对方都快速准确做了回答,其他专家听完后先后在评分表上打分,答辩过程可谓是紧张有序。这时打出来的分数是 “准成绩”,在本组24个项目全部答辩结束后,再根据整体的情况进行分数修正,才能获得最终成绩。
专家评述
今年入围项目更创新更实用
“我参加过往年的青岛市科技奖励评审,也参加过省里的,与往年相比,这次评审程序更加严谨,更加公正、公平、公开,专家们的打分、评价也很客观,但发表意见也更加慎重,参与的专家都是各自领域的拔尖人才,确保不存在科研上的盲区。”青岛市科技奖励评审化工材料组评审组长韩光亭教授,是青岛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他对此次评审的评价很高,而且他认为,严格程序和明确标准之下,又有各方监督和录像存证,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们必然会拿出百分百的状态进行评审,这样的结果“会相对比较公正”。
对入围项目的评价,韩光亭也很看好,“与以往相比,入围项目水平更高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出来,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也有投入到应用中,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这都是入选的门槛。”韩光亭说。
记者 陈珂
新闻推荐
早报讯 近日,第三届“太阳鸟杯”全国大学生游艇设计大赛决赛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经过现场答辩和集中评议等环节,青岛科技大学凭借作品“Sirius”豪华游艇获得大赛游艇创新设计组一等奖。本届大赛...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