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勋陈巨慧吴京京
青岛发展海洋文化有其便利的条件。杨振声在国立青岛大学任职期间首创海边生物学,为中国的海洋文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1年5月4日杨振声为全校师生作报告,集中阐述他对发展海洋学科的思想。他认为:“……海边生物学,中国大学有研究此学方便者,唯厦门大学与青岛大学。厦门大学因天气过热,去厦门研究者多苦之,又易发生疟疾。青岛海边生物之种类繁盛不亚于厦门,而天气凉热适中,研究上较厦门为便。若能利用之便,创设海边生物学,不但中国研究海边生物学者,皆须于此求之,则外国学者,欲知中国海边生物学之情势,亦须于青大求之。如此,青大则将为海边生物学之中心点。……再者,理学院中,如海洋学、气象学,亦皆为其他大学所未办,我们因地理上或参考上便利,皆可渐次设立,此理学院自求树立之道也。”
杨振声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倡导下,国立青岛大学于1930年创办生物学系,隶属于理学院。该系开设了普通生物学、无脊椎动物学、植物形态学、遗传学、海洋学、藻学、微生物学、进化论等十几门课程。在该系任教的有生物学家沙风护、曾省之、秦素美,海洋学家张玺等。该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海洋、生物学者。这些学者分赴全国各地任教、科研又传播了海洋、生物科学,奠定了我国海洋、生物科学研究的基础。
杨振声海洋学科发展的见解独到且富有远见,他提出渐次增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与海洋有关的学科,其影响也是深远的。1947年成立山大水产系、海洋研究所;1952年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系,到在“山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山东海洋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至青岛发展成为全国海洋研究中心,闻名全国的“海洋城”。他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水产学科独步国内,青岛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海洋科技与教育城起了重要作用。
在学科发展方面,杨振声除积极倡导发展海边生物学外,还提出了文理渗透的观点。他认为文理两院关系相当密切,没有绝对的界限。他不仅认为文理两院“不能此疆彼界”,而且是“相得益彰”。他说:“文学院的学问,方法上得力于自然科学,理学院中的学问,表现上也得力于文学美术。文学院中的人,思想上越接近科学越好,理学院中的人,作人上也越接近文学越好。”“文理本来就不能分家,最多不过是一家两院罢了。”他的这一精辟见解,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文理科的相互关系。在他主持制订的青大“学则”,明确规定了文科的学生必修理科的某些课程,理科的也必修文科的某些课程。
对于办中文系和外文系,杨振声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他认为,文学“绝对不能墨守成规地学一国文学就够了,”至少必须学第二国的文学才能因此对第一国的文学见解得清楚。“中外的文学必须有相当的沟通……然后中国的新文学才有希望。”
在旧社会的高等学府里,是不准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即使是首先发难,高举科学与民主五四新文化大旗的北京大学,直到抗日战争前夕也没有新文学史的地位。新文学在旧大学里不算学问,上不了讲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波,撼不动由纯古典文学、汉语文字筑起来的顽固堡垒。
杨振声任职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之后,发动了一场课程内容革新结构的调整。他带头开设了《小说作法》课,并亲登讲台讲授,把新文学课提到了与《楚辞研究》《诗经研究》同等地位,而且是全中文系课程的中心和先导。
国立青岛大学所开的课程,不仅以新著称,而且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在当时高校也不多见。就文学院而言,所开的课程都是名家课程。文学院院长著名诗人闻一多讲授《文学史》《名著选读》《唐诗》和《英国诗歌》;文学家、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梁实秋讲授《戏剧入门》《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欧洲文学批评》等课程;新月派诗人孙大雨讲授《英国文学》;文学家沈从文主讲《高级作文》和《中国小说史》等。在文学院任教的还有作家方令豫、台静农;诗人方玮德、陈梦家、费鉴照等。这样的课程设置,就是现在的高校中文院系,也只能望其项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建1月24日晚,齐鲁德比上演第二回合的较量。高速男篮的票务方案中,青岛队的待遇和新疆、辽宁、广东、北京四支顶级强队一样,票价处于最高的第一档,足见齐...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