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国栋刘英
提起黄岛,人们知道这里有号称“亚洲第一滩”的金沙滩,有被冠以“海上西湖”之称的唐岛湾,这里难得地兼有山、海、岛、湾、滩等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
黄岛美则美矣,但作为旅游目的地,黄岛像其他地方一样,多年来似乎还局限于海水浴、吃海鲜、喝啤酒这样的老“玩法”。于是,人们习惯了海边一到冬季就“歇菜”,滨海游“夏热冬冷”的局面成了常态。
“滨海旅游是海洋经济中第三产业的龙头,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黄岛区委书记王建祥认为,作为肩负“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重任的国家级新区,西海岸能否在旅游业“蓝海”中趟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子,意义深远。
“解决游客为什么来的问题,是破解‘夏热冬冷\’困局的关键。有了好的旅游产品,就会产生‘近者悦、远者来\’的效果。”黄岛区旅游局局长李彩元告诉记者。
虽然不是周末,又有些许雾霾,但去年12月24日开幕的藏马山冰雪节,仅仅三天就吸引了近万名各地游客,让景区副总经理王辉喜出望外:“冰雪节是黄岛启动的冬季旅游拳头项目,将滑雪、美食、时尚动漫、民俗庙会等元素一网打尽,策划了20多项特色活动,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冬季旅游度假互动体验。冰雪节持续到2月底,预计接待游客量将超过30万人。”
山东省启动的贺年会营销,也是为了破解冬季旅游瓶颈。省旅游局局长于风贵说,黄岛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数据显示,2016元旦假期,黄岛接待游客12.6万人次,同比增长9.6%,旅游消费总额9760万元,同比增长11.7%。
在副区长柴方利看来,淡旺季区分明显的根本原因,是区域旅游的定位问题:“之前的旅游布局,是基于观光目的地的定位,要实现转型,就必须向度假目的地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旅游产品单一、缺少核心吸引物的现状。”随着凤凰岛获批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业转型进入加速期。
为此,黄岛出台支持住宿餐饮业发展意见,扶持住宿餐饮等旅游企业发展。“名为扶持住宿餐饮业,实质是打造旅游全产业链,推动旅游业升级谋变和转型发展。”李彩元说。
这个意见直戳旅游行业“痛点”,提出七条针对相关企业的激励新政,被业界奉为近年少有的政策“干货”。黄岛规定,对新上的旅游项目,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万元按20%给予奖励,奖励最高可达100万元。位于藏南镇的千禧谷户外游乐项目就是受益者。政策出台后,千禧谷项目加快推进,
年初开业后当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万元,有望获得最高额度的奖励。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一年来,藏马山旅游度假区、东方影都、海上嘉年华等21个大项目快速推进,总投资超过700亿元。第2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西海岸会场,开幕23天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为历年来最高。
李彩元介绍,东方影都开业后将举办国际电影节,预计会出现旅游的小井喷年。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延长旅游旺季,开发出四季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黄岛明确了今后两年重点鼓励开发海滨度假、乡村度假等20项旅游产品业态,同时深入挖掘社会资源潜力,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贝壳博物馆、香博园、滨海学院世界动物标本艺术馆等原本的“旅游外”资源,通过完善功能,已成为新的特色景点。
在黄岛,一个以大项目为核心、以特色旅游产品为节点、综合服务功能强大的新兴旅游度假基地已蔚为大观,搅动着滨海旅游业的格局。2014年,受多种因素影响,黄岛星级饭店、品牌饭店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客房出租率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全行业进入寒冬期。而2015年形势一举扭转,全区星级饭店和品牌饭店营业收入达10亿元,同比增长27%,平均客房出租率提高3.15个百分点。黄岛区旅游局副局长燕亚超说,从数据上看客房出租率没有太大幅度提高,但营业收入提升比例很大,这说明我们没有走低价揽客路线,游客在西海岸度假的“含金量”高了。
眼下,黄岛又在谋划大动作。柴方利告诉记者,黄岛启动了208公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在生态修复、岸线整理的基础上,将把区内主要旅游文化产品串珠成线,打造出别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大道和生态景观长廊,一期项目112公里,将于2017年基本建成。
逐步驶向“深蓝”的黄岛旅游业,成为青西新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新闻推荐
□张晓帆报道青岛非遗大欧鸟笼在移风店镇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展销,通过电商销往世界各地。图为一位游客在观赏鸟笼样品。...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