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图■泺源新论
□孙关龙
由于受黑格尔(1770年~1831年)的“中国没有海洋文化”论断的影响,更由于研究的不够,在当今关于“一带一路”的历史追述和理论探讨中,存在一些模糊的或值得商榷的问题。比如,至今许多人以为中国古代长时期的闭关锁国,仅有“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有的学者说,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中国开辟或掌握的”,而是由阿拉伯人开拓的;很多船“都是外国的,都是外国人来买东西的,不是我们主动输出的”,等等。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实际上,中国是古代世界的造船强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海上航行的国家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远洋航海的国家之一,而且于唐代开创了延续约七百年、世界上仅有的古代大航海时代。
最早开展海上航行的国家之一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在新石器中晚期已开展海上航行的活动。中国大陆于距今7000~5000年的新石器中期发明创造了彩陶,于距今5000~3500年的新石器晚期发明创造了灰陶,这些彩陶、灰陶在台湾岛的高雄、台南、台中和澎湖列岛的良文港地层中均有发现。几乎同时,广东南海县(今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新石器遗址制作的特征性石器——有段石锛(SteppedAdze,岩性为火山爆发形成的霏细岩和硅质岩),在中国台湾、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新西兰等大洋洲岛屿,以至厄瓜多尔等南美洲地区都有发现。这些均证明当时我们的先辈已有海上航行活动。
根据汉代王充《论衡》记载,周成王时有“越裳献雉,倭人贡畅”活动。越裳,为古南海国名;雉,一种珍贵的野鸟。倭人,指古代日本人;畅,一种宝贵的物品。该材料说明,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初海上往来已是常事。
据2007年出版的《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等论著,距今约2800~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已开辟由山东半岛沿海起航,经庙岛群岛,循海岸线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进入今韩国境内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在公元前5世纪初,西方在地中海域发生著名的希(腊)波(斯)海战(前490年)的同时,在中国现黄海和东海海域发生吴(国)齐(国)海战(前485年),吴国凭借战船(有大翼、中翼、小翼,楼船、桥船、突冒等,其中大翼约长27.6米、宽3.68米,可载战士等91人)优良等条件,击败齐国(见《左传纪事本未》卷51)。公元前474年,越王勾践为称霸将越国都城由会稽(今属浙江)从海上迁至琅邪(今山东诸城东南),随行则有“士八千,戈船三百艘”。这是一个何等庞大的船队,足见当时中国海上航行能力之强。这些都印证了春秋时开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事实。
秦始皇已具有相当强烈的海洋意识。他统一中国后在位12年间(前221~前210年),外出巡视5次,其中4次来到海滨。公元前218年,他“东行”,“登之罘(指今山东烟台市芝罘岛上的芝罘山),立石”,又“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琅邪为“东海”大港,秦始皇远程出行在一地留居三月,这是唯一的一次),而且与随行权臣“与议于海上”;公元前210年,他最后一次出巡,曾“渡海渚”“望于南海”“并海上,北至琅邪”(《史记·秦始皇本纪》),一些航海史家考证认为:这是指秦始皇从今江苏镇江坐船出海,扬帆北上,再次到达琅邪。他在琅邪立石“东抚东土”“乃临于海”,在之罘刻石“巡登之罘,临照于海”“览省远方,逮于海隅”“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今广东、广西、海南和越南北部)后设立三郡,其中一个郡名以海命名——南海郡(另两个为桂林郡、象郡),且以南海郡尉统领三郡之军政大权。在12年间,他先后两次派方士徐福率领大规模船队出海东渡,带有许多童男童女,大量水手、工匠以及管理看护人员,大批五谷种子等。船队由山东半岛起航,北到朝鲜半岛,再折向东南至日本列岛。近些年,中、韩、日三国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航海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研究,对徐福海航及其路线已形成上述共识。
最早开拓远洋航海的国家之一
现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航海活动,最初都是沿岸航行。从沿岸航行到远洋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大进步。世界上最早的远程离岸航行,现知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航海家皮忒阿斯驾舟从古希腊的属地马西利亚(今法国马赛)出海,沿伊比利亚半岛、今法国海岸到了不列颠岛,再沿其东海岸向北至达奥克尼群岛,又折向东至易北河口。
中国在汉代不但开拓了广泛的沿海航行,而且在《汉书·地理志》上记载了远达印度半岛南部和巳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的远洋航程,人称“汉武航线”。该航线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从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或日南边塞(出海口在今越南岘港)出发,沿印支半岛海岸南下,航行五月,到都元国(今越南南圻一带),行程一千零六十海里;船再行四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华富里),行程八百四十海里;又行二十余日,到谌离国(指暹罗即今泰国古都佛统),行程一百余海里;由谌离国登陆,横越中南半岛,步行十余日,抵夫甘都卢国(今缅甸蒲甘地区),行程三百公里;再船行二月余,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岸建志补罗,出海口在今马德拉西),行程一千七百二十八海里;又抵黄支国之南的巳不程国(今斯里兰卡)。汉使回程则循原路而归。这是汉武航线北道。从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南越国(公元前204~前111年)遗址中出土有非洲象牙等舶来品,证明南海海上航路在汉武航线之前已有存在。
公元前后王莽辅政时,又开通汉武航线南道:由黄支国出航,航行八月,至皮宗(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行程一千七百海里;再行二月,经今新加坡、越南胡志明市,达日南或徐闻、合浦,航程至少为一千七百海里。
当时沿岸航行,多根据山形水势等地物来引航,称为地文航海或地文导航。但是,船舶长期航行在见不到陆岸的大洋时,便要采用天文航海(或说天文导航)。《汉书·艺文志》的天文类中,有“海中占验存目”136卷,包括《海中星占验》12卷、《海中五星经杂事》22卷、《海中五星顺逆》28卷、《海中二十八宿国分》28卷、《海中二十八宿臣分》28卷、《海中日月彗虹杂占》18卷。虽然他们只存卷目而无内容,但仍不难判明这是当时天文导航的著述。
有学者说,“西汉末年,中国的航海其实已经很发达了”,这是对的。可是,他又说:“但以后却倒退了。为什么?因为没有用。”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根据史料,“三国时吴国航海十分发达,也积极开拓国际航行。如公元226年吴主孙权命令朱应、康泰出使东南亚各国,船队到达扶南(今柬埔寨)、林邑及西南大洋洲上的诸国……朱、康二人回国后……分别写成《扶南传》和《外国传》。为此,孙权被近代历史学家称为‘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见宋正海著《以海为田》第167页)。又如,东晋高僧法显于公元399年,以六十左右的高龄西行求佛。他与同伴数十人从长安出发,走陆路西行,中途许多同伴死去,唯有他与道整僧人两人到达中天竺(今印度)。留居多年学律寻佛,道整决计留下不归,而已达古稀之年的法显决心海路东归。他从中天竺的多摩梨帝出海,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横渡印度洋到耶婆提国(今爪哇),航过南海、东海,于412年抵达青州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法显选择只身从中天竺航海东归,是他知道有这么一条航线,而且还在通航,事实也正是这样。至唐朝,中国则开创了世界上第一条万里航路。
唐代开创古代大航海时代
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疆土广袤,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独占鳌头。据《旧唐书·贾耽传》《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那时(公元8世纪)唐代对外交通有7条线路,其中海上交通线2条:一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由今广州出发,故称为“广州通海夷道”。一为东海海上丝绸之路,由登州等地出发,包括北道,自登州出海,沿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再沿海岸至新罗国王城即今韩国庆州,这一航线当时已可延伸至日本;北南道,由山东半岛直航朝鲜半岛;南岛道,从扬州出长江口,横渡东海,直抵日本奄美大岛;大洋道,从明州即今浙江宁波出海,横渡东海,直抵日本五岛列岛。
“广州通海夷道”则从广州出发,大致沿汉武航线到达南印度,继而西航,抵波斯湾,又南驶至东非海岸,从而建立中国与非洲东岸国家间最早的直接联系,也第一次实现横跨印度洋航海。最近,在西安出土墓志铭,记载唐朝一个太监曾出使阿拉伯(大食)。这条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航线,长达一万多公里。唐朝的海船大的长约20丈,可载六七百人,载货万斛(见杨槱《中国造船发展简史》第12页)。鉴于中国海船坚固、相对安全,阿拉伯等国商人来中国都希望搭乘中国船舶。当时广州不但是中国第一大海港,亦是世界第一大海港,有的年份外来船舶达千余艘次,外商云集经常是数万人,以至于其聚集地建有“番坊”,推有“番长”等。
宋代300多年统治,鉴于北方有辽、金,西部有西夏,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因而海上交通比唐朝更为发达,宋朝继承并发展了唐代开辟的古代大航海时代。吴钩在《生活在宋朝》一书中说,宋朝经济繁华,“非农业税接近85%,农业税变得微不足道,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海上丝绸之路“最繁华的时间段就是宋元时期。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凭着遥遥领先的世界造船技术,指南针技术与丰富的航海经验,宋朝的海商将商船开至南洋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驶入孟加拉湾,然后入印度洋,经印度洋进入阿拉伯海与波斯湾,再沿着阿拉伯的半岛海岸进入红海,或越过苏伊士地峡入地中海。原来由阿拉伯商人控制航线的印度洋,在11世纪至13世纪时,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
元代不但承继宋制,还大力收纳航海人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曾任南宋提举泉州市舶三十年、拥有大量船舶的蒲寿庚。因此,元代的海上丝路在宋朝基础上更有发展,涌现多个航海家。例如亦黑迷失,官至平章政事,又是著名航海家、外交家,多次航使僧加刺(今斯里兰卡)、八罗孛国(今印度东南部泰米尔纳德邦处)、占城(今越南南部)、南巫里(今苏门答腊西部)、速木都刺(今苏门答腊)等国。又如,航海家杨庭壁,是元代出使海外的外交家中成绩最为显著的官员,他屡次航海至俱蓝(今印度西南端奎隆)、南海诸国,短短几年与10多个国家建立海贸关系。再如,旅行家周达观,随使臣出使真腊(今柬埔寨)三年,返国写出名著《真腊风土记》。最难能可贵的是一介平民汪大渊,独身附舶,两次远洋跋涉,所到之地包括现在的越南、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也门、索马里、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200余处,“其目所及,皆为书记之”,撰成名著《岛夷志略》。按此书记载,中国元代商人到达的国家与地区已达97个之多。
至明初,郑和七下西洋,从1405~1433年。其船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帆船,长44丈(约138米)、宽18丈多(约61.6米),9桅12帆。锚重达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排水量达上万吨。一次出航船只达62艘,载将士27800余人。这是中国也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的顶峰。
古代中国之“最”
中国是古代世界造船强国,为海航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是世界上独木舟出土最早的国家之一,距今8000年的浙江跨湖桥遗址有发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木船的国家之一,距今约3500年的商初已有出现。中国先后发明斗舰、水车船、船橹、船舵、水密舱、多桅多帆等一系列造船技术,造船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至明初为古代世界造船的顶峰。
中国是古代世界海上航行的发达国家之一,是古代海上世界强国。尤其是唐代于8世纪开辟古代大航海时代,独居世界领先地位,途经宋、元,一直延续到明初的15世纪前期。遗憾的是没有导致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且从15世纪后期开始落后于西方。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开辟的,不是别的国家(包括阿拉伯)开辟的。如前所述,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开辟了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5世纪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开辟了东海海上丝绸之路。阿拉伯帝国于公元7世纪才出现(中国史书称“大食”,西方史籍称“萨拉森帝国”)。当然,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不应该低估沿海各国所作出的贡献,尤其是在公元7~13世纪阿拉伯人的贡献。如前述主事南宋泉州市舶三十年的蒲寿庚即是阿拉伯人的后裔。
明代以前中国数千年历史上,从未有禁海之事。禁海是明、清两代的事,且是时禁时开。因此,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闭关锁国是很短暂的几个时期。然而其危害是巨大的,使中国丧失了顺利地进入近代化的时机,最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诚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中国自古对外交通要道有二:一为西北陆路,二为东南海路”。中国既是古代世界航海发达国家,又是古代世界最为发达的海洋农耕国家;既有海洋商贸文化,又有发达的海洋农耕文化、独特的海洋潮汐文化等,其古代海洋文化的多样性世界上少见。黑格尔说“中国没有海洋文化”,是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呓语。
新闻推荐
开篇语质量是建筑的生命,百姓关心、政府重视、社会关注。2014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建筑质量的意见》。9月,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打响了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经过一年...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