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微信圈里常会看到一些励志言论、警句、故事,也会隔三差五见到一些关于事业追求、感情生活、处事心态的高谈阔论,这其中有专门针对年轻人的,也有针对女性的、孩子的,还有就是老人的。
对老人的大都是属于心灵鸡汤式的,以劝说开导为主。大多是老邻居、老同事、老同学相互发送、点赞,或者参与评论。这个圈子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大。换而言之,受教育和影响的人越来越多。
微信圈里老人的概念不是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来划定的。官方统计一般以60岁为界。前些日子媒体刚披露,全国目前60岁以上的有3亿多人。咱们青岛规定65岁以上乘坐公交车全免费,这个政策给人的导向似乎是比国家的标准提高了5岁——青岛人高寿的多。但常在微信圈里的人并不以此为界限,许多人脱离了工作岗位,拿退休金,就自动把自己当成了“老人”。尽管有的才50岁出头,但脱离社会进入了家庭,有些人就觉得自己已经“老了”。
老了就要考虑老了的事。过去没有通讯发达的条件,闷得慌,出门的概率高,见面唠嗑的多,但多是一对一,几个人凑一起的少。话题大都千篇一律,无非是老了注意身体啊,别生气,吃好,睡好,间或还会搬弄个是非,传播点流言蜚语。听起来有些俗气,没档次。手机的普及,微信、QQ的流行,让唠嗑一下子有了质的飞跃。尽管现在人们轻易不聚在一起了,但一点没影响沟通交流。反之不但没影响,还提高了频率,扩展了话题,唠嗑的内容层次提高了一大截,形成了理论,富有了哲理,简直就是“高大上”。
过去说注意身体,顶多说早上早起晚上早睡,多运动。人老先老腿,要走路、压腿。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好处是什么,弊端又在哪?统统不知道,也说不上来。现在可好,五脏六腑、肝胆脾肾、骨骼肌肉,给你介绍个透,分析到骨髓里。然后告诉你如何做,做的好处。看了不得不服气。以前说到吃,最普遍的理论就是老了要少吃,多吃点有营养的。至于为什么要吃有营养的东西,吃了对身体有什么促进作用,营养的价值在哪里?不知所云。如今微信里的介绍绝非这么简单,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是绝对“好东西”的理论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过去不稀罕的青菜、五谷杂粮。而且科学配方,早上吃什么,吃多少,中午喝什么,喝到几成,晚上以什么为主,控制到多大的量。如此一分配,最后的结论是身体需要的各种营养都OK了,身体倍棒!
当然老人的生活内容远不止在身体表面和简单吃喝上,重要的还有心态。过去不太说心态这个词,这些年变得无比时髦,动不动就冒出来。尤其对老人,用得频率格外高。
心态是人的心理状态,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过去科学不发达,知识欠缺,绝大多数的人忽视了这个问题,结果出现了因心态扭曲而带来的各种疾病,有的因此撒手人寰,即便去了另一个世界也不知道哪儿出了毛病。现在许多人都知道心态的重要性和厉害程度,小心翼翼地呵护,谨谨慎慎地对待。尤其老人,各种器官逐步衰弱,肌体慢慢走向老化,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
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微信圈里有各种良方,归纳起来有六点:一是不要与别人攀比;二是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三是经常想自己高兴的事;四是拒绝烦恼;五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六是拿得起放得下。
说得都对,如果真的能做到,相信每个老人不但会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还会成为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只可惜,这些似乎到了暮年才醒悟的道理,要落实下来绝非易事。
包括饮食、健康、子女等诸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人老了不是可以弃之不问不管了,相反关注程度更高了,负担更重了。科学的饮食好不好?但能做到吗?看看周围有几个老人在家精心研究每日吃什么,喝什么?能做到粗茶淡饭吃得舒服就已经满足了。能不烦恼吗?子女的前途,下一代的培养,顺水顺舟的可以高枕无忧,可天下哪有一帆风顺的事。为人之母之父,不操心不过问,扪心自问,过不去呀!
人的一生,很难用简单的理论一言蔽之。幸不幸福,要靠自己下定义。操心不一定心情郁闷,攀比或许会激励斗志,烦恼提醒自己更加理智。别人的指点迷津、心灵安抚只是一片善意,令人感动却未必管用。
新闻推荐
早报讯 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践踏草坪,车窗抛物,乱穿马路……这些不文明行为,如果出现在我们身边,你觉得是否应该改正、制止或约束?对此,你有什么好主意、金点子?为做好立法调研工作,市文明办现面向青岛市民...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