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一次我在青岛市区乘坐5路公交车,汽车后面有不少空位子,却看到3位席地而坐的农民工。有人主动开口劝他们坐到后面空位上,他们却说自己穿的工作服太脏。这说明3位农民工具备的文明素质的同时,也让人体味到一种敬而远之的戒备与谨慎,其背后依然是城乡之间若隐若现的情感沟壑。
目前,农民工到城市打工,与市民之间情感上的平等互通,仍是一个漫长的进程。一方面,城市壁垒需要一点一点拆除,让公共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另一方面,希望广大市民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多一份理解,少一些偏见歧视。再就是,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心理上的进入与接纳,都需要成长。
农民工上述这一行为,或许只是一种文明自觉。但不管是农民工的“弱势自珍”,还是围观者的“心酸同情”,都给文明本身掺杂了情感隔阂的因素,放大了行为本身的意义。
我们更期待乡下人、外地人与城市人都是平等的,更期待有朝一日能够铲除“农民工”这一身份烙印。□青岛市读者于道明
新闻推荐
□记者肖芳报道本报青岛讯青岛市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近日正式获得中国银监会公告核准,成为全国第一家拥有批量收购和处置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市级资产管理公司。该公司由青岛市政...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