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当年最大牌
讲述人:鲁海
1932年出生,青岛文史专家,上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接触连环画。
当年的连环画分为青岛解放前和解放后两大阶段。我主要看的是青岛解放前的连环画,当时很有名的是《王先生》,连续出了很多年,一直追着看。(《王先生》是迄今为止连载时间最长的小人书,从1929年开始,长达十年,粉丝众多。)王先生长得一副乡下土财主的模样。有位矮胖的太太,有个爱打扮的女儿,还有个朋友小陈——怕老婆、喜欢趋炎附势的年轻人,非常滑稽。另外还有一位名人“三毛”,是张乐平画的《三毛流浪记》,他和王先生都是连环画界著名的笑星。青岛解放后,最有名的是四大名著,另外一种形式是电影连环画,人物形象都是根据电影所画,原片消失后,这些连环画就很有历史价值了。
当时连环画非常盛行,也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那个年代,收音机都非常稀罕,所以同学们互相借阅连环画消遣。书店也销售,我从礼贤中学放学回家,会路过高密路和中山路路口的成文堂书店,书店外的书摊上就有卖连环画的。我放学就去看,有喜欢的就买两本。不过最多时候还是同学们互相交换看。那个年代的孩子就是看连环画,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开始连环画不都是那么小,32开本的也有,一页有两个画面,比较薄。青岛解放后就大多是64开本的了。
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我逐渐喜欢读一些王度庐的小说,后来过渡到现代文学,到上世纪50年代以后就看得少了。
等退休以后,再读一遍
讲述人:李旭
1961年出生,从事室内设计,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读,大多数连环画一直珍藏着。
我们那个时候把连环画叫小人书,我从三四岁就开始看,看不懂字就看画,内容父母给讲。当年几分钱一毛钱一本,买了不少,到现在还有存了一大纸箱子,可以说,我是看着小人书长大的。
我出生在福州,1977年随父母移居青岛,在福州,我的连环画和青岛的小朋友差不多,我们那个年代主要看革命故事,再就是高尔基的作品,像《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等,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后来看高燕的《贵妇还乡》等。
在搬到青岛之前,我就看过窦世魁的《怒捣大成殿》,觉得他画得太棒了,来到青岛才听说原来他是青岛人。连环画给我童年带来的快乐,至今仍记忆犹新,当年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都是在连环画里建立起来的。这也影响了我的爱好和兴趣,甚至职业的选择。从连环画中,我发现了画画的乐趣,学画的第一步,就是从临摹连环画开始的。当年没有其他的课外读物,父母也就支持我读这些小人书。父母都是医生,我又是家中的独子,家境还算不错,更何况,当年也曾在书摊上租小人书看,父母嫌脏,决定用买来代替,因而,我当年就是连环画富翁,同学们都到我家借连环画看,看完以后大家一起讨论,现在想想都感到自豪。
如今,出了新版连环画,我还会购买一些,准备退休以后重温。
那个年代的连环画画家都是精英,随着阅历的增加,读他们的作品,又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触。
最盼望的新年礼物
讲述人:王灏远
1966年出生,著有《西镇感旧录》,上世纪70年代中读连环画较多。
我们那个时代的课外读物很少,主要是小人书,一是本来就不多,二是买不起。除了自己买,很多是互相借阅,我算小人书比较多的。通过小人书也学到一些知识,比如看了《雷锋的故事》,知道雷锋是湖南省望城县人;看了《刘胡兰》,知道刘胡兰的老家是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看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知道上海有条繁华的南京路和外滩那堆现在回到人民手中的、过去象征帝国主义侵略的漂亮建筑;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朦朦胧胧地为保尔和冬妮娅的友情感到一丝快意,也深为冬妮娅最后沦为资产阶级小姐感到遗憾。看了《小英雄雨来》《鸡毛信》《小兵张嘎》等,深被雨来、海娃和嘎子等一批机智勇敢的少年儿童所打动,记得小时候用过的算数作业本上还印着嘎子的画像。
记得当年我还有《红灯记》《张恩德》《焦裕禄》《王杰的故事》《渔岛怒潮》等小人书;古装的也有,《沈括》《僧一行》《郭守敬》等古代科学家的小人书,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是一位长辈送给我的新年礼物。这些曾经给我带来许多童年的快乐。连环画《沈括》中记述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太行山发现了附着在岩石上的牡蛎皮,推断这里曾经是海洋,经历沧桑巨变成了高耸的太行山。小人书中描绘的太行山非常雄伟,用的是传统山水画的斧劈皴,小时候曾经照此临摹过。
后来还有《岳飞传》《杨家将》等古典故事的连环画,那应当是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事,至少在播了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之后。当年身边几乎每家都在晚上6点半收听《岳飞传》,人们深为故事的跌宕起伏所吸引。那个点很少有在街上闲逛的,很少有串门的,到了家家收听的程度。所以出版这类小人书也深受欢迎,为了攒齐这类多集的小人书,许多孩子想方设法攒零花钱,攒齐通常需要很长时间。
抓住连环画的尾巴
讲述人:高旭东
1977年出生,就职于交运集团,上世纪80年代读过连环画。
可以说,我赶上了连环画的尾巴。
我记得七八岁的时候看过,再后来就没看过了。那个时候,租小人书的路边木头盒子摊还存在,我住在台东,租书看在学校里也比较风靡。毕竟,当年的课外书太少,我就记得除了连环画还读过《拼音报》《小葵花》和《故事会》,同学之间交流最多的也是连环画,毕竟画面比较生动。我印象深刻的连环画有《水浒传》《铁桥三》等。当年,家里有个亲戚在新华书店工作,能够用票购买,比别人便宜,就是在这个时期,我买了不少连环画。大约到了1984年前后,家里买了一台14英寸的海信黑白电视机,随后,跟着电视剧之后出的连环画也出现了,比如《霍元甲》等。但是,至此之后,连环画逐渐在我的世界里消失了。
几乎每个35岁以上的青岛人,或多或少地都有关于小人书的记忆,小人书的学名叫连环画,无论追溯它如何古老,但它真正在国内风靡,是从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以叶浅予《王先生》和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为代表,新中国成立以后,连环画进入了发展高潮期,那时的内容大多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婚姻法等国家的大事为题材;一些古典名著也成为了连环画的表现内容,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等,并很受人们的喜爱,市面一度抢购一空,卖断货是常有的现象。1950年以后,连环画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作品内容百花齐放,绘画风格精彩纷呈,这一时期除了连环画以外,还出现了《地道战》、《地雷战》等一批电影连环画。直到1980年,连环画开始出现了现代题材的作品,这一年中央美院还开设了连环画专业,连续招生十年。除此之外,一批中外名著陆续再版或重新创作,1985年,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成立,这是以画种分工成立的国有专业出版社。辉煌终究成为过去,上世纪90年代,连环画在影视剧、动漫等的冲击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过重温这段历史,源于一种情怀,正是由于连环画的陪伴,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童年的时光才会充实、快乐。
连环画中的青岛
青岛,建置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历经沧桑。德占和两次日占的经历,让这座美丽的城市愈加坚强。青岛人自强不息的经历,为青岛建设不遗余力的人物,曾居住在青岛的名家留下的惊世作品,以及在青拍摄的影视剧,都被连环画画家挥毫记录在了作品里。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全国爆发“五四运动”,“还我青岛”的口号传遍大街小巷,以此为背景,陈烟帆于1954年4月出版了《五四运动》连环画,把火热的青春定格在了一幅幅爱国图文中。
还有一批名家在青岛创作的文学作品,也都出了连环画版,老舍在黄县路12号的旧居完成了代表作《骆驼祥子》,毓继明、关景宇、赵宝林等都创作了连环画版。萧红和萧军从大连来到青岛,度过了两人的“黄金时代”,在观象一路旧居里,萧红创作了《生死场》,阴衍江把萧红这篇代表作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刘知侠的小说《铁道游击队》被韩和平等人画成连环画,后改编成电影,随后又出了电影连环画。
由此可见,连环画的发展紧跟时代潮流,在电影逐步崭露头角的时代,每放映一部电影,随后便有连环画跟上,开始是绘画版,后来干脆直接用剧照代替。青岛名家辛显令编剧的《喜盈门》电影就有连环画版,还有青岛连环画家许勇和鲁迅美术学院的同事许荣初、顾连塘、王义胜创作的《白求恩在中国》。连环画也有电影版,这本连环画在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绘画一等奖。当然,青岛作为天然摄影棚,曾拍摄大量经典影片,像《青春之歌》《海魂》《第二个春天》等,都曾在青岛取景,而这些电影,也都有连环画版。值得一提的是,《海魂》主演赵丹就是个连环画迷,他也是上海连环画大师们的座上客。
青岛先进的事迹和人物,当年也曾以连环画的形式推出,全国纺织劳模《郝建秀》、《金牌工人许振超》的事迹,被连坛大家董天野、蒲惠华等人画笔绘入画史。本版文/本报记者张文艳
新闻推荐
孕妈公益大讲堂,邀您来参加 今下午两点在东仲社区服务中心举行,快快报名
本报5月30日讯(记者罗雅楠)如何轻松面对怀孕生产?怀了二宝,孕期饮食又该注意啥?针对二孩政策放开后孕妈妈们需要面对的保健问题,本报联合各街道推出“美赞臣·新妈妈宝贝成长计划”大型公益讲...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