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挹翠、俞淑兰夫妇(后排右一、右二)与母亲(前排右二)、姑姑(前排左二)以及长子陈永胜、女儿陈永春等合影。陈挹翠,原名陈若萍,曾用笔名青萍、翠阁主、鲜于海等,山东潍县人。1938年,陈挹翠正式移居青岛,1944年创作了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四海游龙》,在岛城一炮而红。与另一位岛城武侠小说大家王度庐不同,陈挹翠精通武术,从16岁开始习武,尤其擅长锁喉枪、螳螂拳等,因此他的武侠小说以武打取胜。更传奇的是,陈挹翠年幼因发高烧失聪致哑,但身体的缺陷丝毫没有阻挡他踏上成才之路,他在读书、写作、习武之中不断实现着自我突破。聋哑人的身份带给他的唯一特殊之处是,他后半生将很多心力放在了扶持身边聋哑人上面,被他们敬之若父。半生坎坷,自奋自强,在无声世界里抛出几声惊雷,陈挹翠的一生充满励志和传奇色彩。
幼时高烧致失聪寄情读书解苦闷
陈挹翠原籍潍县,1917年生在沂水。其外祖父青年时因避仇移居沂水,以贩生漆为业,也开照相馆,父亲在外谋生,于博山某矿上做会计,幼年时期,他跟着母亲长住沂水的外祖父家。九岁那年,一场意外结束了陈挹翠无忧无虑的童年。那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与母亲告别,高高兴兴地走出家门去上学。不料,他在学校里突发高烧,被同学背着送回了家。那时候医疗条件差,高烧久治不退,陈挹翠因此失聪。为求医问药,母亲带着陈挹翠和家人离开沂水,前往当时较为发达的潍县。可惜依然未见成效,听觉的丧失往往也会导致语言能力的丧失,因聋致哑,陈挹翠从此进入无声世界。
度过了九年热闹生动的有声时光,陈挹翠的世界突然寂静下来,心中难免苦闷,毕竟九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懂事了。然而,陈挹翠长子陈永胜告诉记者,父亲生前极少提及那段日子,从未向他们流露出悲观情绪。陈挹翠的文友、学生高恒仑也说,即便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老师也未说起幼时失聪的痛苦,可见精神之顽强。
由于失聪,陈挹翠学业停滞,漫漫时光如何打发?在1987年写下的回忆录里,他说,“由于好奇心切,又加耳聋之后的苦闷,时常在家里趁大人不备,翻箱倒柜地搜奇觅异”。陈挹翠从桌子抽屉夹层中发现过祖父的同盟会红布符号和短刀。陈的祖父起初做盐店生意,后改入银号工作,驰马往返于沂水、临朐、青州之间,为银号押送汇款,刀大概是防身之用,可能是会些武功的。在陈的记忆里,外祖父腰间常挂着刀,房间床头也有大刀、双刀之类的兵器,七十多岁的时候,两个核桃在手里一捏就碎,应该也会武。或许这些都在陈挹翠心中埋下了学武的念头。但是祖父禁止陈挹翠习武。据高恒仑介绍,当年习武之人大多走上“走镖”的路子,江湖险恶,有时甚至生命不保,陈的祖父或许是出于这种担忧才阻止他习武,况且他还有身体缺陷。
习武不成,陈挹翠便把精力放在了读书了。十二三岁时,做传教士的姑姑常给他一些圣经小册子阅读,还给他订阅了《田家》半月刊。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陈挹翠靠自己阅读,渐渐打开了知识之门。这些读物难以满足他的需求,他开始了泡图书馆的日子。县里的民众教育馆,他天天去,一年左右把儿童阅览室的书籍读遍,又去成人阅览室。每天开馆即去,闭馆才归,和馆内人熟识起来,还让他晚上把书带回家。如此坚持了五年,成人阅览室中外古今的书又被他读遍了。
在图书馆嗜读过劳,陈挹翠落得个头晕的毛病。那是1933年,陈挹翠16岁,他报名参加了图书馆后院的国术习武馆,以强身健体的名义,点燃了埋藏在心中的习武的火苗。陈挹翠后来回忆,“这是我一生的一个转折点”。
武术青年初长成闯荡青岛为谋生
学武第一天,陈挹翠一大早就从城外赶到城内国术馆所在的东岳庙大门,大门紧闭,直到日上三竿时才开。当时只有教师宋培亭一人在馆,见陈在天寒地冻里等候多时,在雪地里跺脚取暖,心中感动,日后将锁喉枪教给了他。不过陈挹翠真正的老师是上海精武会螳螂拳传人张子扬,跟随他一年多,学了螳螂拳,又跑书店和旧书摊,买了几本相关“破书”来研习,武艺渐精。身体有缺陷,如何习武?同为习武之人的高恒仑表示,习武讲究悟性和感觉,陈挹翠悟性极高,感觉敏锐。陈永胜也说,父亲极聪慧,记忆力好,武术里面的一个套路,别人走两遍,他在旁边看,回家自己一练就会了。
1936年,19岁的陈挹翠第一次来青岛,参加武术竞赛。第一场比赛,在穿枪动作中,一时失手,枪飞出一丈多远掉在地上,他不慌不忙地一个跃步前纵,伏身扑腿,顺手把枪抄起,继续练下去。裁判和观众为之惊叹,他拔得头筹,无奈失手明显,识破者抗议这位外来新秀,改为第二名。据陈永胜回忆,这次来青,陈挹翠是和母亲、弟弟、妹妹一起来的,“我姑姑当时才两三岁,不怎么记事,模糊地记得来青岛不久,我爷爷病重,他们又都回去了。”陈挹翠父亲常年在外营生,一年半载才回家一次,家中之事基本全由母亲照料。此番病重,母亲带着陈挹翠兄妹三人返回潍县。1938年,陈挹翠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又带着他们兄妹三人再度来到青岛,投奔自己的兄弟。
陈永胜说,父亲这次青岛来是为了谋生,不过第二次来青,对他来说就像“回故乡”一样。据陈永胜猜测,“九岁之前,我奶奶带着父亲他们住在娘家,后来回了潍县我爷爷家里,但是爷爷在外工作经常不在家,大家相处不太融洽。”或许是出于家庭原因,父亲去世后,陈挹翠的母亲便带着子女来青岛投奔了自己的娘家人,落脚在当时曹县路上的振业宿舍,八平米的房子,住了全家四口人。
在潍县的时候,二十岁那年,陈挹翠被东南镇文昌阁小学聘为武术教员,其间师从仅大一岁的堂叔陈寿荣学习书法、绘画和篆刻。这几项技能成为他初到青岛时的谋生工具,卖过字画,开过印社。都是赚小钱儿,日子清贫,还在火柴厂打工,摆过旧书摊,卖过油炸糕、油火烧。他也在太平镇牛王庙的武术讲习所做拳师,后来陈被聘为教务长,还经考核后被任命为青岛国术馆第二十二练习所所长。
经过十年打拼,逐渐在青岛扎稳了脚跟。1948年,31岁的陈挹翠经人介绍认识了俞淑兰,两人结婚。俞淑兰是即墨人,也是个聋哑人,两岁时因高烧所致。陈在外谋事业,妻子在家理家事,两人在青岛过着平淡安宁的日子,1953年迎来了长子陈永胜,后来再添一儿陈永和一女陈永春,从此长居青岛,成为青岛万千家庭里平凡又不平凡的一份子。
挥洒文才写武侠
陈挹翠能文能武,两者结合,成就了他的武侠文学江湖。在文学方面,他自认“我的读书和写作活动,是和我的本身缺陷条件有直接关系的。”失聪的苦闷促使陈挹翠寄情于读书,年少时泡图书馆的岁月,成为他后来的创作宝库。最直接的影响是,陈通读平江不肖生和张恨水的作品,为他日后写武侠小说和社会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潍县的时候就开始写小说。日军侵占潍县后,他从小学武术教员的岗位上被撤下来,白天跟随陈寿荣学书画学篆刻,晚上就在家写小说。受张恨水影响,他写了小说《燕子春梦》。
陈挹翠真正的创作高峰是在青岛。1944年,他写出了酝酿已久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四海游龙》。当时青岛只有一家日本办的《大青岛报》,报上连载的两部小说均是王度庐的作品,陈没有发表机会。次年,日本投降后,《大青岛报》停刊,改出《民言报》《民言报晚刊》,陈将《四海游龙》投给《民言报晚刊》,开始连载,深受读者欢迎。陈挹翠后来在回忆录写到,那时,他还在外面摆着旧书摊赚钱贴补家用,一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看了小说后,专门跑到他的书摊上对向他称贺:“我还以为老兄只是摘章觅句之作,这次佩服佩服”。
与王度庐相比,陈挹翠的独到之处在于,本身就是习武之人的他,写小说以武打取胜,一招一式都写得细致、传神。他自称学的是郑证因的路子,郑谙熟武林,对武功秘技和兵器如数家珍,
新闻推荐
青岛李沧万达广场展出罕见灰尘标本 现场100份灰尘标本全部实名,具体到收集社区
没想到空调里藏着这么多灰尘,更没想到灰尘会有这么多种颜色。”5月21日,青岛李沧万达广场竖起一面灰尘墙,展示了来自青岛七区五市100个家庭空调内的“实名灰尘”。“实名灰尘”是指这100...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