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句话,过往的岁月,像一部漫长的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一幕幕,那么真实,却都只能留存在回忆里。不过,所幸,我们都曾经拥有过,所以他们一直都在,无论快乐或悲伤,荣华或清苦,都无法删改。
关于我,关于电影,关于我的电影记忆,由片断组成,又剪接成一部电影,岁月雕刻,主角即将人到中年,配角也早已悄然改变。
为了做老电影,近期恶补好几部老片子,包括《海魂》《武训传》《青春之歌》《风云儿女》等,这些电影都比我的年龄大许多,但看到斑驳晃动的银幕,和银幕上熟悉的倒计时,旧日记忆立刻袭来。
当年,大约五六岁的年纪,哥哥七八岁,家里住平房,电视还未完全普及,而且也永远都是那么几个台,几档节目。于是,每周一两次的露天电影变成了最开心的娱乐方式。某天晚上,电影放映的通知张贴在家门外,那天恰巧父母所工作的化工厂加班,他们做好饭嘱咐我们吃完饭才能去看电影。可是,要知道,去晚了是占不到好位置的。掀开锅,粥的热气和香味扑面而来,哥哥当机立断,这么热,要吃完一碗需要十几分钟,电影还有半个小时就开始放了,就来不及占位了。我问那怎么办?哥哥笑了一笑,你别告诉爸妈啊!说着他拿起两个碗把粥舀到碗里,用筷子蘸了蘸,又倒回锅里,把筷子放在碗上,掰了两块馒头,递给我一块,催促我搬着板凳快走!我在旁边看得一愣一愣的。这件事父母第二天就知道了,因为我还是老实地“交了底”,多年以后,此事已成了我们的家庭笑话之一。
还有一次,一部精彩的电影放映正酣,突然机器故障,修了半个多小时,还是没修好,哥哥哭哭啼啼,我躺在妈妈怀里耍赖,最终母亲大发雷霆我们才乖乖回家睡觉。现在想来,突然记得,在那半个多小时的等待时间里,现场上百位观众,竟然没有几个人离开!对电影痴迷的,不止我与哥哥。
人生那悠长的巷陌,光阴洒落了一地。破碎的电影记忆一路走走停停。
中学时代,繁忙的学业中断了我与电影的缘分,大学时代,宿舍里六姐妹一起到学校破旧的影院里连看了两遍《唐伯虎点秋香》,不羁的笑声响彻影院,吓坏了周围的观众;《诺丁山》让我从名著中抬起头来,开始关注国外电影……工作以后,影院是周末必去之地,无论商业片、文艺片,无论好片、烂片,基本上都不放过。结婚生子,家庭生活占据了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周末电影时光显得有些奢侈。
然而,幸运的是,我所在的是一个与电影有缘的城市。在电影史上,青岛比较奇特,“它的出现跟电影的出现差不多同期,电影出现以后,它也是最早放映电影的城市”,在电影发明4年之后,1900年,青岛威廉大街的亨利王子饭店,就响起了放映机发动的声音;1907年,水兵俱乐部放映电影,是中国最早的电影院;1934年,电影《同仇》在青岛取景;在青岛居住的洪深创作《劫后桃花》等多部电影;崔嵬、黄氏兄妹等青岛电影人屹立中国影坛……
青岛被称为“天然摄影棚”,缘何?康有为曾经如此评价青岛:红瓦绿树,不寒不暑,碧海蓝天,可舟可车。电影人给出专业的答复:依山傍海,在地形上有起伏,便于架机位,电影的景深也需要利用这种起伏,而海洋、沙滩、洋楼,给电影带来别具一格的浪漫情调,老城区和现代化的建筑结合,更给剧组设置剧情提供了无限可能。所以,影人偏爱这座与自然无限接近,又带有异国风情的城市,当年,文化部评选的22位大明星中,有19个人都与青岛有缘。
联系崔嵬的后人,她有些不解,人都没了,为何要关注?这句话我思索良久。谢芳在《青春之歌》《第二次握手》之后再访故地,她对身旁的丈夫说:“自然界真是厉害,几千年都没有变迁,可是人呢?已经走了不少了。”此时,她已80多岁,满头白发,曾经清秀的美丽面容也爬满皱纹,但是,她的眼神坚定如初。时光,并没有带走他们留在这里的青春记忆,而一代又一代观众,也早已将这些影星塑造的经典形象留在脑海中,永远铭记!
新闻推荐
[青岛交通学校]找过工作的人都知道,如今人才市场上最吃得开的人有两类,一类是那些既有学历又有技术,既有书本知识还有实操经验的人;一类是那些有专业特长和专业技能,同时综合知识又丰富的...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