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媛
用一人多高的摇臂钻床前进行钻孔作业,要求连一根头发丝的误差也不行,这样的作业难度,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港机分公司技术工人刘恩磊却不算什么。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是一位拥有高超技艺的工匠大师。
钻蛋壳蛋膜不破
1995年12月,刘恩磊从青岛铸造机械厂技校毕业,来到青岛港干钳工。
受机械设备的限制,当时钳工作业误差很大。也许有人会说,差个一毫米半毫米的应该没有关系吧。殊不知,港口大型机械设备制造需求多且构造复杂,对于制造工艺的要求和质量标准都相当高。“有时一台机械需要钻铰、攻丝的孔有上万个,一个孔出现一点偏差感觉没问题,这么多孔都有偏差,积累起来就会导致机械根本装配不起来。”刘恩磊说,如何提高钻孔精度和效率,是他们日常工作中需要重点攻克的难关。
为了能够使钻削稳、准、精、快,他想出了一个用钻床钻鸡蛋取壳的练习方法。下班了,他在车间里小心翼翼地提着气练钻鸡蛋技术,一练就是一个多月。在钻坏了上千个鸡蛋之后,刘恩磊终于实现了能够在生鸡蛋上完整地切下直径10毫米的鸡蛋壳而壳膜不破,这一绝技后来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集团命名为“恩磊精钻”员工品牌。
2011年董家口港区制造安装转载楼时,他主动请缨承担连接板加工任务,就是利用这个绝活,使加工的孔全部控制在了0.2毫米的误差范围内,比原计划提前10天完成了任务。
践行工匠精神
工友们都说,他把别人用来上网、打游戏、外出游玩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专业知识上。现在,他不仅获得了大专文凭、钳工高级技师资格证,还正在读本科。
“在我看来,工匠精神首先是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然后就是精益求精,别人能干的我能行,别人干不了的我也能行;最后是要创新,你只要独立思考、独辟蹊径,知识才能转化为经验和能力。”刘恩磊说,他很欣赏德国的企业文化和精神,并努力践行着工匠精神。
2012年董家口港区制造堆10500吨、取6000吨的堆取料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堆取料机。按照设计要求,小平衡梁安装到位后,变形量不能大于1毫米,按原来的工艺制造,变形量都在10毫米以上。而当时市场上并没有成品配件,必须自主研发。
为此,刘恩磊潜心研究设计,白天晚上连轴转,经过大半个月的艰辛努力,设计出的大车行走组合胎具一次研制成功。投入使用后,小平衡梁铆焊变形量被控制在1毫米以内,减少了划线和机加工辅助工序,而且提高工效3倍以上,节省购买专用设备资金20余万元。现在,这项技术广泛应用在桥吊、自动化堆垛机等更高端的设备制造中。
教学相长
说到“恩磊精钻”这个绝活,大家都竖起大拇指;而提及刘恩磊的人品,更是让人拍手称赞。
“师傅从来不会摆架子,有什么说什么,他会的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他不会的就和我们一起研究。”刘恩磊的徒弟冯香淋说,耐得住寂寞、做事稳,是师傅最大的特点,其次就是平易近人,并没有因为荣誉而高人一等。
刘恩磊认为,师傅不仅是个称谓,更是一种责任。作为师傅,他把徒弟当成自己的亲兄弟,将多年的心得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在手把手教的同时,更注意鼓励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鼓励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有一次在研究齿条孔反向定位、顶面钻孔难题时,他带着几个徒弟反反复复研究。当时,一个徒弟提出做一个定位专用工具,在摇臂钻床上使用。说干就干,经过3天的反复试验,齿条孔定位专用工具成功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得到公司创新成果奖励。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刘恩磊凭借自己勤奋和努力,为港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青岛市“技术能手”、“新长征突击手”、“有突出贡献的技师”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港机制造的钳工专家。
新闻推荐
□记者白晓宋弢报道本报青岛讯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等九部委日前联合下发《关于新增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通知》,将青岛等10个城市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据介...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