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术才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紧密结合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突水突泥灾害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创建了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警和治理等关键技术,为隧道建设防灾减灾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报记者王亚楠
穿山隧道、海底隧道、过江隧道……2015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李术才团队的研究成果,在数十条高风险隧道建设中大显身手。长度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将青岛、黄岛的距离缩短至十分钟车程的青岛胶州湾隧道,就离不开李术才团队的科技支撑。他们的工作,就是给这条海底巨龙寻找到一条最佳潜伏曲线。
海底隧道的建设,深一米,建设成本就是以亿计地增加,而浅一米,则可能造成施工的高风险。而胶州湾隧道找到了安全和经济之间的最佳平衡,成为埋深最浅的海底隧道,岩石覆盖厚度确定在25-40米之间,而国际上较先进的挪威方法一般为40-70米。整个隧道共穿越18条地质断层,其中13条位于海域段,施工中发生涌水、突水的风险极大,运用李术才团队的研究成果没有一次漏报、误报。
在工程界,向有“上天容易入地难”一说。隧道建设中,很多时候工程所需的勘察工作在地面上根本无法完成,只能边施工边勘探、边应对。在施工中,最怕的就是遭遇突水突泥灾害,突然迸发的水流、泥流,在隧道有限的施工空间里,极易造成人员伤害。李术才长期致力于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和突水突泥灾害防控研究,创立了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源等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理论及关键技术,解决了灾害源预报中“探不到、探不准、不定量”的关键难题,预报准确率由40%提高到85%以上,定位误差<5%,领先国外超前预报技术,为工程建设防灾减灾作出了突出贡献。
预报准确率由40%提高到85%以上是什么概念?李术才说,这就能“基本覆盖重大灾害源”。而预报的范围,现在能够达到施工面前方30米、横向3倍通径的范围。
我国是世界上隧道建设规模和难度最大的国家,许多隧道的施工环境之复杂,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譬如我国隧道目前埋深有的达到2500多米,压强达到10兆帕,相当于一个小拇指肚大小的面积就承担着100公斤的压力。这些复杂难题大多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借鉴,必须靠自己攻关破解。被称为“国内罕见、江西第一难隧”的永莲隧道在建设中,曾因突水突泥十几次导致停工两年无法推进。正是李术才团队迎难攻关,成功解决了永莲隧道断层突水突泥灾害治理这一国内罕见技术难题,使工程得以顺利推进。时任江西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到隧道现场视察,他问李术才:“别人都没解决,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李术才说了十个字:理论、技术、产品、工艺、经验。
业内形容李术才团队:哪里出现突水突泥灾害,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截至目前,他们的成果已在国内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隧道、青岛胶州湾隧道、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高风险岩溶隧道群、成兰铁路隧道群、三峡翻坝高速隧道群、鄂西高速公路隧道群、江西吉莲高速永莲隧道、南京地铁、广州地铁、青岛地铁等一系列国家交通、水电等重难点工程中成功应用。
李术才带领的团队,把实验室设在施工现场,把课堂搬到现场,团队成员每年都有6个月以上“下现场”。仅湖北沪蓉西一个项目就培养出14名大学教师。从2001年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成立至今,已培养出40多名大学教师,团队青年骨干快速成长,6人破格当上了教授。
新闻推荐
□记者薄克国通讯员窦新报道本报青岛5月11日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今天透露,由其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款时速160公里CRH6F型城际动车组,获得国家铁...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